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外交,一個國家對外交往的方式

,中國地大物博,王朝統治尤為不便,因此在中華文明早期,王朝統治是以封土建邦的形式維繫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王朝中央對地方諸侯國失去震懾力,諸侯國就逐漸演變為一個個獨立國家,國家間的官方交流,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頻繁,

進而使“外交”這種方式極早地誕生在中華大地上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但這只是一個王朝分裂國家內部的外交活動,直到封建大一統王朝建立,並順利進入成熟期的漢朝建立,中國的外交發展,才進入了與外族進行交流溝通的階段。

而這一時期的外交,因為疆域擴張,其複雜遠超以往,但漢朝的外交成就依舊在中國歷史上名列前茅,

是因為中國挑選外交官的方式極為有效

“武交”

當今世界上不少國家奉行危險的外交理念,認為

“戰爭是外交的一種手段”

,可真正實行的時候,卻以處處武力威懾,強迫他人違反自己意志滿足預定目標,令人不齒。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在這些“武力外交”國家沾沾自喜的時候,殊不知中國早就有更加高明且以理服人的“武交”。

《後漢書》記載:

“(漢明帝)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於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固以為能,遣與從事郭恂懼使西域。”

東漢明帝十六年,竇固出塞進攻威脅漢朝的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班超隨行暫代司馬,此戰獲功無數,班超也頗受上司竇固的賞識。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當時西域夾在漢朝和匈奴中間,左右搖擺,望風而服,雖然竇固此前大勝,西域諸小國卻搖擺不定,兩邊討好,竇固索性命令班超以武將之身出使西域,竇固的想法很簡單,

“亂世用重典”

,以武人思維去破局。

班超也沒有辜負竇固,上演了一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刺殺外交”。

班超出使的第一站就是鄯善,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樓蘭,是西域有名富足的國家。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班超剛到的幾天,鄯善國人很是和善,甚至和善得不像話,整天客客氣氣地好吃好喝地招待著班超一行人,但死活不提外交事宜,過兩天干脆冷落了班超一行人。

一行人都摸著頭腦,唯獨班超異常清醒說:

“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

這應該是匈奴那邊也來人了,鄯善王這老小子正在搖擺!

作為一名優秀的武將轉職來的外交官,班超有良好的“目的不達,誓不罷休”的操守,他決定發揚“替君解憂”的作風,主動出擊幫助鄯善國王下定決心。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他先是把服侍他們的人叫來詐了一下:

“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

趁這些人吃驚的功夫,把人制服。

透過對方的反應,班超驗證了自己的猜測,而把對方控制住則杜絕了對方回報訊息。

束縛住侍者,班超把隨行36人召集齊,喝了一個酩酊大醉,然後故意出言激所有人:

“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奈何?”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你們跟我到這裡是為了立功得富貴的,但咱來了幾天,你們也發現了,這鄯善王對咱是一天不如一天,遲早會把咱們送給匈奴那些狼崽子,讓他們去立大功,得富貴,

你們覺得咱們該怎麼辦?

一行人聽到這話,也知道事情到了危急時刻,當即表明自己任聽班超指揮。

班超也不含糊,大手一揮說: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班超說出了那句後來流傳千古的名言,然後就要帶著所有人趁夜色先下手為強,把匈奴使者殺了,逼鄯善國站隊,以此建功立業。

眾人一聽,立馬打了退堂鼓,要和一起來的文官郭恂商議。

要知道,在異國他鄉就只有這36個人,此時不但要求他們殺敵,還要他們在別人的地盤殺敵放火,逼當地國王站隊,這份膽魄非幹大事者不可為。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班超顯然就是一個幹大事的人,發現眾人退卻,當即怒罵這幫人,順便罵郭恂不過是庸弱的文官,問他管什麼,說不準他還洩露了呢!

那不還是一死,而且死得更窩囊

這番話算是徹底勸服了眾人,眾人按著班超的指示,十人持鼓躁亂,其餘放火殺人,匈奴使團被殺了個措手不及,盡數被斬,事成之後,班超也沒有坐以待斃,提著賊首就去找鄯善王。

鄯善國上下都被班超這種別樣的外交方式震驚了,也不敢因為班超殺人問罪,反而順坡下驢,站到了漢朝的一邊。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以謀殺敵國使團爭取中立國的支援,班超之手段,既是自己的機變,也是強漢給予的底氣,

這才促成了古往今來“武力外交第一人”!

“文交”

除了特殊的“武交”,漢朝也會用正常的文官充當外交大臣。

文官外交則是完全不一樣,突出一個邏輯縝密,以辯取勝,漢朝選用時,也尤為注意任用人的“辯才”。

劉邦打天下的時候,身邊有一位從楚地帶來的幕僚叫陸賈,他的名聲不顯,比起他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本人的名聲就像微弱的螢火。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馬上打天下,下馬治天下。”

這句話廣為流傳,但鮮有人知,這話原本記載於《史記》,是陸賈說的。

陸賈是一位儒生,不同於後世是個讀書人都敢說自己是個儒生的年代,在陸賈生活的時代,秦朝一統天下和漢朝建立幾乎無縫銜接,社會文化上面的百家爭鳴,一直沒有結束。

“儒生”真正成為讀書人的代稱,還要到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後,陸賈在當時,可以稱作一位儒家的先行者。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陸賈在劉邦身邊,以能言善辯,善於遊說倍受賞識,尤其在漢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陸賈往來於諸侯間,為劉邦得天下輾轉騰挪,有不世功,漢統一天下後,陸賈因功常伴劉邦左右。

要知道劉邦可是很討厭儒家的,劉邦有多討厭儒家?

“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

看見有人著儒冠就搶過來往裡面撒尿,然後和他對罵,劉邦能把陸賈放在身邊,只能說陸賈功勞確實不小,可陸賈沒有一點“為尊者諱”的意思,開口閉口都是儒家經典。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劉邦就罵道:

“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

這話說起來可是相當不文明,充分暴露了劉邦混混出身的本性,畢竟史上少有皇帝張嘴就是

“你爸爸我……”

陸賈卻是不惱,反駁道: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

劉邦難得有了愧色,且越發看重陸賈。

劉邦定鼎天下以後,發現秦時開闢的百越之地被趙佗佔領,便委派陸賈去說服趙佗俯首稱臣。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百越自古是蠻夷之地,秦朝雖然花大力氣開闢百越,設定郡縣,但不少當地人依舊沒有歸化。趙佗佔地稱王,說服對方稱臣極為不易。

可陸賈一見到趙佗,把握就多了很多。

當時,中國分辨華夷,標準是對方是否遵守禮儀,陸賈見到的趙佗,

“魋結,箕倨見陸生。”

魋結就是將頭髮束在頭頂,箕倨,是大腿放平坐在地上,兩者哪一樣都是相當不尊禮的表現,趙佗的表現可以說完全放棄了中國人的身份,而從夷俗。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這卻給了陸賈進攻的機會:

“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然後歌頌了一遍劉邦的功績,論證了劉邦天子身份的正當性,進而勸道:

“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

陸賈的話連哄帶騙,又拿趙佗家的祖墳做要挾,既是攻破趙佗的心防,又試探趙佗是否還當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陸賈賭對了,趙佗驚起而坐,換回了中華坐禮,找藉口說:

“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

但不甘心就這樣投降,問道:

“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

這話在後人來答,八成都會認為不出名的趙佗不如上述赫赫有名的三人,但陸賈的回答是“王似賢”,趙佗一聽這話,膨脹地問:

“我孰與皇帝賢?”

這下完全落入了陸賈的節奏中,陸賈慷慨稱讚了一通劉邦最後綴了一句:

“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間,譬若漢一郡,王何乃比於漢!”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趙佗被陸賈說的沒脾氣,也沒有膽子嘗試和漢朝軍隊碰撞,大笑緩解尷尬說道:

“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

不久,便向漢朝稱臣。

陸賈觀敵弱點,步步為營,不費一兵一卒,收百越之地,堪稱外交官能力之極。

然而,這還不是漢朝外交的極限,除陸賈、班超以外,

漢朝還有赫赫有名的張騫、蘇武等人。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是如何挑選外交使節的?

自漢開始,中國走出本國矛盾,走向世界民族之林,不可避免地和外國外族打交道,風雲際會下,中國湧現了一個又一個外交家,其中既有自武官出身,也有滿腹經綸之弱儒生,

漢代之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這才讓大漢在錯綜複雜中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說苑》

3、《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