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氣沒裴元慶大,心眼沒他多,宇文成都憑什麼當隋唐的第二傑?

對於喜歡隋唐系列故事的人來說,隋唐武將排名,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因為這一系列的小說評書版本太多,就作者而言,都是一種百家爭鳴的狀態,何況讀者受眾,自然更是有自己的一套傾向於標準。但無論觀點如何不統一,排名靠前的七八位,還是沒什麼爭議的,即西府趙王李元霸是公認的隋唐第一好漢,天寶無敵大將軍宇文成都排名第二,第三的是銀川太保裴元慶,排第四位的是紫面天王雄闊海,第五名屬於南槍王伍雲召,第六是陀螺寨寨主伍天錫,隋唐“人氣王”羅成排名第七,緊隨其後的就是大隋靠山王楊林了。這個武評排名,在大眾心中基本沒有爭議,可是卻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是,有些作者本身都懷疑自己的排序觀點,因此還有一種“三傑篡二傑”,或者是“三傑倒反二傑”的說法。

力氣沒裴元慶大,心眼沒他多,宇文成都憑什麼當隋唐的第二傑?

這個指的就是裴元慶和宇文成都的關係了,儘管他倆的名次基本固定,但是在不少書中,創作者都對這個排名需要作出詳細的解釋,比如在《興唐傳》中,就明確寫道了,裴元慶比宇文成都力氣要打一些,心眼也更多,再加上年輕潛力大,理應排名更靠前,但最終,裴元慶終究要排名在宇文成都身後,所以作者才需要強調一下這個概念,可是,這麼排名的依據又是為什麼呢?換句話說,宇文成都憑什麼當隋唐的第二傑?

力氣沒裴元慶大,心眼沒他多,宇文成都憑什麼當隋唐的第二傑?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裴元慶比宇文成都更“厲害”的相關證據:裴元慶第一次登場,自然是宇文化及保舉裴氏父子擔當征討瓦崗軍主力的時候,年輕氣盛的裴元慶,早就不服什麼天下第一,天寶無敵的宇文成都了,便想借機會和他較量較量,宇文成都也想考較一下,這個年輕人的本事,於是兩人的初次見面,就以暗鬥開始,當宇文成都攙起給自己施禮的裴元慶時,是下足了力氣的,就是為了試試裴元慶的膂力,銀錘太保當然不會示弱,雙臂一叫勁,天寶將軍好像捏在了兩根石柱上,等宇文成都鬆手後,裴元慶反手一抓他,再一用力,直接攥得這位當時的天下第一渾身痠麻,可見在力氣上,裴元慶佔優。

力氣沒裴元慶大,心眼沒他多,宇文成都憑什麼當隋唐的第二傑?

再說心智方面,由於宇文化及想要激勵裴家父子,便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府上做客,好吃好喝好招待,更讓宇文成都點撥小將軍,裴三公子這時候就留上心眼了,故意裝著自己武藝不精純,在宇文成都那偷來不少本事,只為將來有一天打敗這個公認的無敵將,搶走他天下第一的頭銜,這樣看來,宇文成都的心眼的確算計不過裴元慶。

力氣沒裴元慶大,心眼沒他多,宇文成都憑什麼當隋唐的第二傑?

因此,綜合以上原因,可以判斷,裴元慶能耐更大不假,但各種小說之所以將他排在宇文成都之後,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的經驗要遠不如宇文成都,換句話說,裴元慶爆發的時候,確實罕有對手,宇文成都也白給,可是裴三公子沒有穩定的發揮,也會經常有陰溝翻船的情況出現,比如年輕氣盛的他,曾經被秦瓊的撒手鐧打中過,要是按照排名,秦瓊最少比裴元慶落後十位,那絕對不是一個檔次的。另外,裴元慶之死,是因為他中計遇害,而宇文成都是自殺而亡,可見,裴元慶所謂的心眼多,也不過是小聰明,因此,發揮不穩定成了他排名在宇文成都身後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宇文成都這個隋唐第二傑當之無愧。如果再做一個橫向對比的話,就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段譽,他那六脈神劍一旦靈光起來,估計掃地僧也要抖三抖,可問題是,段譽不靈的時候,結局也很慘,所以沒人認為段譽可以排在喬峰和虛竹之上,基本就是這個道理。

力氣沒裴元慶大,心眼沒他多,宇文成都憑什麼當隋唐的第二傑?

當然了,這些內容無論怎麼分析,都不過是評書小說層面的研究討論,並非真正的歷史,因為歷史上裴元慶真正的原型叫裴行儼,那是隋唐年間的一位少年英雄,但他跟裴元慶最大的區別是,裴行儼沒有用過雙錘,在隋唐時代,雙錘這種武器,是不可能在戰場上出現的。可即便脫離了歷史,裴元慶的故事依舊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東西,比如,耍小聰明佔得一時便宜的人,最後是不可能依靠小聰明成功一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