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撫摸著祠堂門口的牌坊,坑窪的外表顯露出了歲月的痕跡。堅固的磐石,也耐不住長年累月的風沙,一層一層地被剝蝕,一縷一縷地消散在無盡的時光裡,用獵獵的旌旗聲訴說著往昔的榮耀與繁華。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明朝成華年間,漢代名士賈誼後裔厭煩了鬧市的喧囂生活,搬遷到了松溪口居住,從此“賈”姓於金東繁衍開來。

後來,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本地鄉紳,名喚賈周臣,因其五世同堂而住的事蹟感動朝廷。乾隆50年,乾隆皇帝欽賜50兩紋銀,邀請一代名匠建造了三頂石牌坊,並賜直匾“聖世瑞徵”。

牌坊成,八仙、鳳凰、祥雲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引得眾相鄰圍觀而嘆,每當有官員從此處路過,文官需下轎,武官需下馬,徒步走過姜湖直至盡頭。這一段故事至今仍傳為美談。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輕輕叩開硃紅色的大門,吱呀聲穿過空曠的廳堂,祠堂的內部世界徐徐展現在眼前。

出將入相的戲劇臺,以其獨特的設計,從明朝保留至今,與傳統的不同,宗祠裡的舞臺是由石柱與木板相結合在一起,石柱上有形狀各異的凹槽,木板透過切割,鑲嵌其中,不使用時便可拆卸下來。

咿呀的戲劇雖已離人遠去,但舞臺留下了令人遐思的空間,淡妝濃抹、一招一式,多少個夜晚,家人齊聚,共賞這精彩紛呈的一出出大戲。

走過戲臺,敞開的天井散瀉下無數光柱,為這房子裡增添多了幾分的暖意。抬頭仰望,飛簷縱橫,看慣了這屋中之景,蔚藍的天空何嘗不是另一種選擇。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從地磚板縫隙中冒出的青青小草,為莊重肅穆的氣氛增添了一份生機,在時間長河裡,多災多難的宗祠也亦如這小草,頑強地屹立。

起初的木質結構建築被白蟻破壞啃噬,一場大火雪上加霜,繁華之地逐日冷清,最終淪落為無家可歸之人的暫避之所。

2004年,雅金村村兩委對宗祠進行了籌資修葺,為了最大保持其原本面貌,村中長者為工匠出謀劃策,896平方米的宗祠面貌煥然一新。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蔭堂處,石柱修補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斷壁殘垣經過匠人巧手撥弄後,亦如往昔。天井下的蒼翠針松,長滿青苔的石階,松溪賈氏歷代明賢映入眼簾,黃色的背景,越發突出畫卷上的各位先人。

仰頭一一細閱,不禁感嘆賈氏先人成家立業的不易,來到陌生之地,從零開始,將賈氏一族發揚光大,敬仰之情油然而起。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2006年,賈氏宗祠被列為金華市文物保護單位,每至佳節,宗祠大門會開啟迎接從四面八方趕回的遊子。

許久不回村的遊子,看見村子的大變化,感慨物是人非之時,這賈氏宗祠就成了他們的必往之地。置身其中,貼近祖先,感知這一股心靈的寧靜。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無論外出多久,在這宗祠中,仍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這濃濃的血脈烙印在心底,不論過了多久,宗祠依舊佇立在這裡,等待著疲憊歸來的遊子。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無論是在輝煌時刻,還是在低谷之時,宗祠都默默地與賈氏後代相廝相守在一起,伴著村民趟過了歲月長河,為他們提供一方溫暖之地。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漢代名士賈誼的後人,在這裡安了家

【後記】“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浙江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