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知不足,不足而知學

《道德經》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說,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就有問題了。聖人之所以沒有缺點,是因為把缺點當問題來重視。這句話啟示我們,一個人只有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認真檢視和改正,才能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從而在成長和發展的路上行穩致遠。

知不足,就要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學而知不足,不足而知學,自知無知才會永遠求知。虛心是從知不足而來的,常知自身不足,才能體察到別人的優點,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以白衣渡江戰勝關羽而名揚天下,他原本出身行伍、沒有文化,經孫權勸學後認識到自身不足,堅持讀書學習,提高自己,漸有學識。有一次,學識豐富的魯肅在與呂蒙討論國家大事後,對他的學識和才能大加讚賞道:“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有求知的慾望,才能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精神和自覺,以人為鏡,照差距,以事為例,看不足,以己為訓,查過錯,在求知的道路上自我審視、看清方向、勤奮學習、完成突破。

知不足,就要樹立自我更新的理念。知不足者能看到自己的缺失,明白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也更容易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這既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自我革新的進取精神。唐朝詩人劉禹錫在《昏鏡詞》引詞中提到“其一皎如,其九霧如”,然而喜昏鏡者十居其九。因昏鏡能隱藏不足、使人心情舒暢而自欺欺人,難以認清自我,孰不知,非鏡昏,實心盲。晚清重臣曾國藩是個非常好學的人,他曾拜理學大師唐鑑和倭仁為師,虛心向他們求教可以改變自身不足的方法,記日記就是其中之一。他透過寫日記的方式記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處,在他去世前一天的日記中,還可以看到他對自身各種不足的思考。以史為鑑,我們要主動、自覺地審視自己,審慎地看待差距,若不能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如《韓非子·喻老》中所言的“目不見睫”,只是自我陶醉、固步自封,那改變自我、提升自我又從何談起?

知不足,是對自我客觀清醒的認知,需要我們客觀地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否則只會陷入孤芳自賞、妄自尊大的境地。魯迅說過:“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真正的智者總是從自身尋找問題根源,88歲高齡的齊白石,鑑賞自己年輕時的一幅作品,發現自己畫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筆一筆地練習描紅。兒子不解地問:“您早就盛名於世,怎麼想起描紅這般初級的東西?”他回答:“現在我的聲望高,很多人覺得我隨便抹一筆都是好的,我也被這些讚譽弄得飄飄然了,無形中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幾天我看到年輕時畫的一幅畫,才猛然警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實之詞矇蔽了。”

知不足不是目的,而是追求進步的途徑,靶向在“行”,要有所為。馬克思曾說:“成為偉人的先決條件,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由此可見,知不足實乃成功之基石。黨員幹部既要認識到自身不足,還要接受別人指出的不足,更要有改正不足的勇氣和毅力,將不足變“充足”。入山問樵,入水問漁,只有克服少知而迷的困境和本領不足的恐慌,知不足然後奮進,進而提升整體的精神境界和履職盡責本領,擔當才更有底氣。若一味做不懂裝懂的“南郭先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耽誤的是自身前途,貽害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

總編丨康健 稽核丨劉亞國 編輯丨趙彥雷

臨洮縣紀委監委

臨洮紀檢監察網

www。ltjjjcw。gov。cn

舉報電話

0932-1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