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國慶檔影片來勢兇猛,票房走勢強悍。

主演吳京也喜提150億票房,成為華語男演員中的首位。

這150億當中,赫然也包括《我和我的祖國》的二十多億。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問題在於,《我和我的祖國》計入吳京的票房實績之中,這當真

合理

嗎?

徐崢導演的《奪冠》橋段中,吳京飾演長大以後的鼕鼕。

坐在演播室裡,和演主持人的徐崢一起談少年情緣。

臺詞不過短短几句,鏡頭也不過寥寥數個。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論戲份輕重

,顯然這個部分的重點是小朋友時期的鼕鼕,“鼕鼕太難了”“我們家天線太爛了”讓人哭笑不得、印象深刻。

論表現力強弱

,吳京的表現在影帝影后視帝視後扎堆的陣容裡、顯得非常“平淡”,當然這並非由於吳京演技不好,而是戲份少、他沒有表現空間,角色功能形同“客串”。

論記憶點和臺詞

,童年版成年版鼕鼕都說了“女排三連冠我太激動了”,但少年時有前因後果的環境依託、很自然很動人,成年版說出同樣一句詞、則被很多網友批“突兀”。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我和我的祖國》模式非常特殊,由七個部分組合而成,不適用於常規的“番位”論。

但縱使如此,短短几句話就輕輕鬆鬆掙二十多億票房,這樣的計數方法真的合理嗎?

事實上,

一直以來,個人名下票房統計的規則都很模糊。

大體而言,比較沒有爭議的是“一番論”和“三番以內算實績”。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一番”論非常好理解,一番男主或者一番女主扛票房。

吳京的《戰狼2》計入他個人票房統計中,就毫無爭議。

這部電影他不僅僅是主演、還是導演,同時也是系列風格延續的靈魂人物。

軍事題材、動作設計等方方面面,都有他吳京個人強烈的風格烙印

如果有吳京粉絲表示這種

“演員、導演多重身份”可以乘以1.2或者更多係數來計算票房,邏輯上也有合理之處。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流浪地球》中吳京雖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一番男主,但戲份也頗多,且扣住了“戲眼”。

戲裡,開著飛行器撞向木星的鏡頭是高光時刻。

戲外,他在《流浪地球》最艱難的時候給出六千萬投資,同樣非常重要。

將《流浪地球》算入吳京個人票房中,非常合理。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另外一種“三番以內算實績”的說法,在飯圈也同樣得到廣泛認可。

為此男二號和女二號時常互撕番位,都希望自己能夠是三番。

《我和我的祖國》《奪冠》橋段中,主角顯然是鼕鼕和小美,吳京和馬伊琍飾演的成年版算這個片段的三番、四番大約也可以。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此處要委屈一下上海弄堂裡群像表現優異的阿姨們老孃舅們了。)

按照這樣的演算法,將《我和我的祖國》計入吳京個人票房功勳簿中,勉強算是“三番以內算實績”的模式?

事實上,國慶檔吳京的兩部影片,《攀登者》他是毫無疑問的主演,《我和我的祖國》他的出現形同客串,只是這部電影性質特殊,不用“客串”“主演”的方式來區別對待52名演員。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票房是對電影商業表現的最直觀衡量,“扛票房”這個說法對演員來說是莫大榮譽,也是對資源的隱形加持。

吳京在票房上的優異表現,有目共睹。

就算不計入這20億,他的資料也依舊很能打。

吳京喜提150億票房,短短几分鐘的鏡頭也貢獻了20億?

我們需要釐清的問題,或許不是“吳京究竟有多少億”,而是更科學、更精確、更細緻的一套通行票房量化標準。

然而,番位和表現力一定成正比嗎?

未必。

這恐怕是永恆的悖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