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談闊論:哲學書籍不必讀?

「本文來源:中工網」

【高談闊論】

原標題:哲學書籍不必讀?

歐陽

一般情況下,際遇翻書黨,我時常會有閱讀哲學書籍或者理論書籍的勸誡。因為在我的觀念裡,閱讀一(幾)部哲學(理論)著作,是讀書人必須跨過去的坎兒。

最近,在我販賣這一論調的時候,收到了友人的正面回擊。

朋友轉了一篇公號文給我,該文出自復旦大學教授,所謂《“不必讀”書單》云云。

這篇文章俺讀過,本沒在意,沒想到竟然在網上廣為流傳起來。文內就有“很多經典的哲學著作”不必讀的直接斷言,說是“哲學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漸被科學替代……更糟糕的是,哲學著作往往還很晦澀,需要花費極多的時間精力,最後能得到啥還不好說”,然後,教授說:“恕我直言:你看得懂麼?退一萬說,即使你看得懂,你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麼?”

恕我直言,我基本不同意教授的關於某些書籍不值得讀的判斷。關於“哲學有很多功能正在被科學替代”這種信口而言的說法,我無話可說。而大多數哲學書籍“晦澀難懂”之說,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問題是,看得懂、看不懂的界定。

想當初,笛卡爾與各路神父爭辯時,總有提及“誤讀”,也就是指那些大神們沒有理解他的意思。這樣的情形幾乎是哲學家之間普遍的現象——所以才爭辯不休。由之可見,真正讀懂,或者被作者認為理解了某部哲學典籍,確實不是容易的事。哲學家之間都如此,普通讀者,哪怕是“資深”讀書人讀不懂哲學書就是很正常的情形。

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固執地堅持,讀書人必須讀幾部哲學著作呢?原因很簡單,在我的認知理念裡,我們閱讀哲學書籍最重要的層面,並不是要讀懂哲學家胡思亂想地叨咕了些什麼真理,而是他們論證,或者是建構的辨識世界、識讀人性人生的底層座標,是我們閱讀人、閱讀世界的眼界和視野……

更重要的是,一個讀書人,即便是最普通的讀者,倘若想要確立起細碎知識儲備之外的邏輯思維,哲學書籍的閱讀,幾乎是必由之路。

當然,您可能不思考人生,或者沉溺於“高人一等”的精緻生活,但是,即使如此,哲學的思辨路徑,也是您人生旅途中必須有的標尺。有了相關的思維尺度,對那些片面的獨斷說詞,不說質疑,至少會有謹慎的審視。顯然,一旦您有些許哲學思維,您就不會侷限在感性敘事的層面。

行文到此,再回到復旦教授“科學替代哲學”的命題,科學侷限於具體的認知領域,而哲學,可以帶給您超出具體行為方式的抽象思考,尤其是在知識、資訊爆炸的當下,我們是不是更需要哲學正規化的思維繫統呢?

在藝術品作者和觀者的心裡,同一個藝術品呈現出的,實際上是不同的,什麼書值得讀,或不值得讀,實質上是讀者從中能夠獲取什麼的問題,無論是意義層面,還是思想、經驗領域。如果教授真正明白哲學書籍的意義,想來絕不會用個人的體驗來推斷一般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