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40:數字化轉型與IT系統的關係

在數字化轉型的今天,資訊系統的價值從傳統的管理、財務延伸到了企業核心的營銷和製造。儘管這幾年外部的環境、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在實體的很多傳統領域,要讓資訊系統發揮出應有的價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IT專案的規劃和實施者,我們認為資訊系統應該是幫助大家提升效率的,但往往在上系統的過程中我們時不時的會聽到這麼一句話“系統把事情搞複雜了”?複雜就意味著低效,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背後的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究。

上系統是為了提升效率,這只是一個普遍的認知。要深究這件事,我們需要先問這麼一個問題:究竟提升了什麼效率?

CIO40:數字化轉型與IT系統的關係

效率提升的點、線、面

點:點上的效率提升很容易被大家所理解。

比如原來10件/分鐘衣服,現在可以100件/分鐘衣服。很直觀的提升了10倍的效率。在原有由人工做的事情上,人的不確定性和無法長久性,如果用機器換人,那麼效率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

所以效率提升的點在製造領域,以智慧裝置換人是很直觀的一種系統幫助提升效率的事例。近年來流行的RPA機器人也是一種用軟體來替代人的典型案例。

線:要完成一件事情,在組織體系中往往是需要多人協同的。協同就意味著是一條前後貫通的線。流程效率由此誕生。

如果在一條流程線上有很多重複的資料錄入工作,透過系統的資料傳遞和共用,肯定會提升流程的效率。在精益生產的過程中,講求的是協同效率,意思是如果我用5秒可以生產一個配件,而我的上游10秒生產一個配件,勢必造成我需要5秒鐘的等待。

所以在運營及管理中,透過系統建立的規範和平衡,讓流程線步調一致,可以達成流程效率的提升。

面:一個企業,一個組織都是一個系統。龐大的系統組成了一個面,有相當的複雜度。

對於複雜問題的分析,要看清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說去解決了。那麼透過對運營環節各個點線上的實時資料採集,透過資料模型以及標杆(目標)對照,快速的定位問題,不斷試錯地解決問題。才能提升面的效率。

在整個過程中透過系統提供的資料和資訊消除運營中的不確定性,透過系統建立的指標分解體系和BI應用,幫助管理者進行資料分析和預警,能推動運營的飛輪高效運轉。

01

原有運營體系之困

“存在皆合理”,這是管理中的一句名言。因為環境的因素,在原有環境中形成的體系和規則有其合理性。但當環境和技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的情況下,我們也會被傳統所束縛,並困在其中。

1,我們要用裝置來替換人,那麼對裝置的使用,從會用到好用必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智慧裝置和軟體的使用解放了人,使得我們有了裝置管理者的新身份,需要生出更高階的能力。

難度和風險往往阻礙著我們。於是有了“複雜”二字。

2,我們以往的粗放式管理,讓我們很多舊有的制度僅僅停留在制度和意識層面,而沒有配套的流程和SOP(作業指導)。我們日常管理,靠的是拍腦袋的主觀判斷而不是基於SMART原則的PDCA迴圈提升,那麼這些

管理制度要轉化為流程和指標體系,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很多人往往沒有認識到

。企業發展在不同的階段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同時要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未雨綢繆。企業到了一定的體量是靠體系和流程驅動的。

組織是一個系統,為什麼很多企業的發展止步於前,就是因為在過程中沒有發展出這樣的體系和能力。這樣資訊系統就成了無源之水。

如果原有企業就是精細化的管理方式,那麼用資訊系統來替代很多手工的作業,是一個減法和標準化的過程,必定會提升效率。而在粗放管理的模式下,系統走的是加法的過程,其結果就是“複雜”二字。

3,在有些流程的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加入一些稽核節點,

而這些“為了系統正確性”的稽核節點也是我們感到“複雜”的原因。因為原來是沒有的,從“無到有就是複雜”。

表面上看,系統有其嚴謹性和自有的執行邏輯。但是仔細想想背後的原因?真的是“為了系統正確性”而增加的流程節點嗎?如果每個流程節點的人員能夠真正承擔得起這個節點的稽核和判斷工作,能為這個節點的錯誤承擔責任,那麼這些所謂的“為了系統正確性”而增加的節點完全是可以去除的。這些節點存在的價值是為了保證整條流程的高效和資料錄入的正確。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系統去解決,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透過績效。

用績效作為引導,讓每個人承擔起這個崗位可以承擔的責任。那麼這些“為了系統的正確性”而增設的節點,只是一個過渡的狀態。

4,系統運營產生的價值不僅僅是在流程上,更多的是透過流程收集到資料以後的分析和應用上,目的是為了去解決複雜問題。

我們真的需要這些資料嗎?我們有能力去駕馭這些資料形成分析模型嗎?這些對管理者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當我們先於系統就有分析體系和思路的時候,我們對系統就有了天然的需求。我們需要系統幫助我們去更精確和實施採集資料去驗證結果。而

如果原來就沒有這個體系和需求,那麼我們就會困惑這些事情所為何來?我們看到的就是不斷地投入,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那麼我們的結論就是“把事情搞複雜了”

CIO40:數字化轉型與IT系統的關係

強大的資訊系統背後的雞肋?

有句笑話說:“系統功能強大的反義詞就是介面複雜,令人生畏”。而很多時候這並不是一句笑話。

1,軟體所謂的靈活多變適應性強(這是軟體力求的一個價值主張),往往也意味著實際的適配性差。

當業務與系統的擬合度差的時候,強大的通用性系統對於個性化的企業來說就會增加變通的複雜度。

不同企業所處的階段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強大軟體的複雜介面和功能,有時候就是雞肋。

2,系統功能強大,往往意味著系統底層架構的複雜性。如果軟體本身的架構或後續的運營開發沒有控制好,所謂強大的系統在實施過程中就會漏洞百出。牽一髮而動全身。

03

IT的效率誰來解決?

再強大的系統,都是腦力勞動的結果。儘管大家都在尋求快速的開發迭代,但還是需要人去做。

1,在IT系統的專案過程中,從需求的提交,到問題分析,到開發實現,到測試,到實施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週期。近年來

敏捷的專案管理、實施和開發

被大家所推崇,從某個方面緩解了專案的壓力。但這其實是

對個體的能力和團隊協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IT系統的日常運營中,因為技術和程式碼的壁壘,問題的排查和解決,大量的還是需要透過開發而不是配置,“軟體程式碼”並不是一種通用語言,從開發到測試的過程,很多時候是一個效率低下的過程。

3,無論是專案管理還是系統開發,都具有很強的技術專業性。要規避對牛彈琴的無效溝通,

一方面要提升IT人員“去技術”的溝通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要增強業務部門對流程、資料和邏輯的理解和認知。

很多時候,只能靠時間。

消除複雜性我們要怎麼做?

1,需要系統使用者的認知升級和技能提升。

2,需要提升專案人員、IT人員的專案管理能力和技術能力。

3,需要建立管理流程及指標分析體系

4,需要強有力的軟硬體工具支撐。

CIO40:數字化轉型與IT系統的關係

先說說零售這個生意模式

如果你有產品(可以是虛擬的產品,比如服務)可以直接賣給消費者,無論是你自己賣還是透過經銷商賣,無論你是在網上賣還是線下賣,這其實是一種零售的業態。

零售的關鍵要素是人(消費者)、貨(產品)、場(賣貨的場地或者場景)。

那麼零售的前提是:

有可以直接賣給最終消費者的產品。

有渠道可以觸達消費者或者直接可以觸達消費者。

如果你之前不是做零售的,或者沒有做零售的前提條件,那麼你現在要來做零售的生意,你就要一攬子解決人、貨、場的問題。這個不是不行,而是要複雜一點。複雜意味著你要認知轉換(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嫁接這個板塊的知識),需要組織資源(人、財、物),需要組建團隊,這些都需要時間和投入。

對於零售業務來說,電商就是利用網路來建立你的新渠道。所以,我們後面講的是在零售這個生意模式下如何做電商。暫時把這個叫做零售電商吧。社群電商、直播電商,本質上都是零售電商。

從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始

在開始做零售電商前,我們要問這麼三個問題:

1,做零售,你要解決什麼問題?2,要解決你的問題,做零售是否是最好的方式?

3,做零售電商,你有什麼優勢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