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所描述的是宋代時期春節時點爆竹、飲屠蘇酒、掛桃符的民俗活動。春節掛桃符歷史久遠,宋代時更加興盛。我們都知道,桃樹歷來被認為有驅害辟邪的功效。據山海經記載:東海有座風景秀美大山,長了一株大桃樹,因而此山又叫桃都山。桃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天雞鳴。然而這座神山不僅僅生活著天雞,也住著眾多妖魔精怪。由於桃樹非常大,茂密的虯枝盤曲,形成了一個大罩子罩住了整個桃都山。只有在東北角有一根樹枝垂落地面,形成了一個拱形門。據說這裡是唯一能夠進出桃都山的地方。天帝為了防止鬼怪下山,便派遣神荼(shū)和鬱壘(lǜ)二位天神,駐守在門前。凡有想要到人間做亂的妖魔鬼怪,二位神仙便抓了他們,用草繩捆住丟去喂老虎。久而久之,所有妖魔鬼怪看見神荼和鬱壘就跑的遠遠的,再也不敢下山作祟。由此逐漸衍生出桃木辟邪的傳說,同時也是春聯誕生的典故之一。中醫認為桃木確實有鎮定安神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桃味辛氣惡,故能厭邪氣。古代桃木被看做是五行之精或五木之精,被當做壓邪氣治百鬼的仙木。先秦漢魏六朝之時,家家戶戶在門前立桃木雕刻的桃人,保家宅平安。後來因為雕刻桃人過於繁瑣,人們就改成桃符。桃符為二三尺長,四五存寬的桃木薄板做成,上面或刻或畫神荼和鬱壘兩位天神像,分別寫著左神荼,右鬱壘,掛在大門兩邊。到了五代時期,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人們用吉祥話代替天神的名字。有歷史可考,公園964年,後蜀君主孟昶(chǎng)在除夕之夜命大學士辛寅遜題桃符賀新春,可是孟昶對辛學士題的聯不滿意,認為“其詞非工”,於是親自提筆揮毫,寫下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聯。這對聯被認為是載入史冊最早的春聯。唐宋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的巔峰,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對聯。宋朝時桃符便已經改成紙張了,只是仍就叫做桃符。王安石的《元日》就是描寫春節時的盛景。然後“春聯”的正式命名,傳說是在明太祖時才得以確立。傳說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為慶賀開國,要求除夕夜公卿士庶皆貼春聯,自此春聯便由宮廷豪門推廣到百姓人家,成為更加廣為流傳的民間習俗。“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爆竹聲聲除舊歲,梅花點點報新春”這些都是流傳甚廣的春聯。隨著時代的發展,春聯的內容也不斷與時俱進,表達了人們對新社會、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理解和祝福。儘管經歷了漫長的文化流變,然而其本真的意義卻定格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麗之寶。品牌理念——行一生專一事,傳承中國好文品牌價值——非遺文化傳播,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