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斗栱彩畫

斗栱和水彩,是中國木質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裝飾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建築學的總體敘事中,斗栱的結構逐步被裝飾性的作用所取代,而建築的彩繪也從莊嚴樸素走向絢麗複雜。

中國古代建築斗栱彩畫

古代建築彩繪中的裝飾母題材,其題材多是源自自秦漢以後的鄉土裝潢藝術,再加上佛教的傳播與國家文化的交融,在我國古代建築彩繪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紋樣。由於早期的木質建築結構、形體較為簡單,因此,其繪畫總體上呈現出簡潔、素雅的藝術風格,但有關史料和史料資料很少,只能從當時的器物、石窟廟的裝飾圖案等方面進行推斷,很難了解其總體的藝術面貌,也就無從考證了。

中國古代建築斗栱彩畫

在封建時期,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的

木製結構

逐漸完善,社會和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彩繪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兩本《營造法式》與《工部工程做法》,這兩本書記錄了宋、清兩朝的官制建築的技術方法,其中就有一種叫做“鬥”的彩繪,它是中國古建彩繪發展的兩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除了官制的建築以外,還有大量的地方古代建築,這些都是與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相符的,有著官制建築所不具備的生命和風情,特別是山西,江蘇,安徽,福建,雲南等。

中國古代建築斗栱彩畫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全面繁榮的時代,它以其精美、高雅的“院體畫”聞名於世,而由於其先進的施工技術與經營體制,造就了一部百科全書般的經典作品《營造法式》。

中國的木質結構的技術特點雖然很久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這方面有所詳細的記錄。宋式彩畫中的裝飾母題有三個方面:圖案化、織物圖案化、傳統造型與裝潢,這些都是早期的建築裝飾技法和傳統題材的體現。《營造法式》是後來的彩繪的基礎規範實踐,包括:枋心構圖、疊暈手法、青綠色調、貼金工藝、等級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