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記載長著兩對翅膀的鳴蛇,難道是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

在中國古籍《山海經》中記載著一種四隻翅膀會飛的類蛇生物,它的名字叫鳴蛇,《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山海經》記載長著兩對翅膀的鳴蛇,難道是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

在《山海經》鮮水這條河流中生活著一種名叫鳴蛇的生物,它的形狀和蛇相似,但長著四隻翅膀,發出的聲音與敲磬時發出的聲音相似,它出現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會發生旱災。

首先這種四隻翅膀的類蛇生物生活在水中,我們可以判斷它是兩棲動物,長著翅膀卻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現代也有很多,既然形狀似蛇,那麼它應該是有鱗片的,還有蛇舌(分叉的),既然與蛇類似,它應該是無足的,那麼它會不會是類蛇的高階物種,如騰蛇、蛟、龍之流呢?

《山海經》記載長著兩對翅膀的鳴蛇,難道是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

傳說中蛇修煉數百年後化為蛟,蛟住江河湖池,蛟再修煉而成龍,龍歸大海,二者不同,《韻會》言:蛟,龍屬,無角曰蛟。《楚辭·守志》也有注:“龍無角曰蛟。”說明蛟是無角的,龍和蛟的區別在於角,但是也有說蛟河龍皆有角,而根據鳴蛇的生活環境和外表形態,與傳說中的蛟頗為相似,但不管是蛟還是龍都是有足的。

《山海經》記載長著兩對翅膀的鳴蛇,難道是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

那麼傳說中的騰蛇長什麼樣呢,騰蛇是與勾陳並列的神獸,位居四象之下,《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山海經·中山經》:“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獸多麋鹿,多白蛇飛蛇。”郭璞 注:“即螣蛇,乘霧而飛者。”這裡的白蛇被解釋為騰蛇,騰蛇無足,會飛,也叫飛蛇,但它卻不生活與水中。

《山海經》記載長著兩對翅膀的鳴蛇,難道是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

如果鳴蛇不屬於蛟、龍、騰蛇之流,它到底是什麼物種中,我們發現它與瑪雅人傳說中的羽蛇神十分相似。

羽蛇神,是瑪雅人心目中神聖的保護神,它主宰播種和豐收,也代表著死亡和重生,它的形象一般被描述為一條長滿羽毛的蛇形象,而關於羽蛇神的神話傳說版本有數百種,而羽蛇神最早發現於奧爾梅克文明。

《山海經》記載長著兩對翅膀的鳴蛇,難道是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

羽蛇神頭無角,有羽翼,在墨西哥的神話中羽蛇神的形象是,一個格查爾鳥的頭部和尾部與蛇的身體組合,並且被羽毛所覆蓋,也就是說頭和尾是鳥類,身體是蛇類,其實細看之下鳥頭和蛇頭只有羽毛的區別,《山海經》中對鳴蛇卻沒有對蛇頭部的描寫。

《山海經》記載長著兩對翅膀的鳴蛇,難道是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

那麼鳴蛇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羽蛇神呢,或許在歷史的某時某刻,只是它的形象或繪影別傳入世界各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