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戎鈺

攝影 極目新聞記者蕭顥

“樂者,天地之和也。”作為“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重要活動之一,“龢:音樂的力量——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覽於5月18日亮相湖北省博物館,116件音樂文物向觀眾展現了禮樂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5月18日上午,湖北省博物館北館二樓臨展廳,“龢:音樂的力量——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古樸悠遠的背景音樂聲中靜候知音。極目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以“神人以和”“既和且平”“以和邦國”“和而不同”和“天地同和”5個單元,完整梳理了中國早期樂器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禮樂文化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形態特徵,見證禮樂制度的濫觴與成熟。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編鐘 四川博物院藏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獸面紋銅鼓 湖北省博物館藏

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萬全文接受極目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龢”(音同“禾”)乃是“和”的本字,常見於古代樂器銘文,是描述聲音和諧的專字。圍繞著這個字,此次展覽的策展邏輯為從樂器之“和”到制度之“和”再到觀念之“和”。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秦公鎛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陶鈴 湖北省博物館藏

據悉,此次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全國15家文博機構協辦。展覽中除了有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崇陽銅鼓,還有文博迷非常熟悉的河南博物院藏賈湖骨笛、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的秦公鎛、四川博物院藏的編鐘、湖南省博物館藏的象紋庸等珍貴文物,此外還展出了跨湖橋骨哨、石峁口簧、楚季編鐘等重要的音樂考古新發現。展覽透過展示先秦時期的重要音樂文物,系統呈現了早期樂器的品種由少到多,結構由簡到繁,製作技藝日漸成熟,音樂效能臻於完善的發展過程。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商代象紋庸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浮雕十絃琴 湖北省博物館藏

記者還在展覽現場的背景板上看到,策展人員將曾侯乙墓樂器的組成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5人演奏瑟、1人演奏十絃琴、1人演奏五絃器、2人演奏笙、1人演奏懸鼓……或許,觀眾能從這個陣容想象出這個樂隊當時演奏時的效果。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銅甬鍾 宜昌博物館藏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彩漆竹篪 湖北省博物館藏

湖北省博物館講解員溫靜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此次早期樂器文化展覽除了常規展示文物,還透過影片、互動遊戲等方式,讓觀眾沉浸式觀展,領略千年前的“聲聲不息”。溫靜分享道,音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和諧觀形成的心理基礎。遠古至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的生成期,這一時期的音樂具有教化民眾、維繫秩序的社會功能,承載了華夏兒女的情感與希冀。早期樂器與音樂的發展,見證了古代社會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認識和探索。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據悉,“龢:音樂的力量——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覽將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3個月,觀眾需提前預約入館名額,預約成功後免費參觀。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在漢揭幕,博物館裡的聲聲不息

(資料圖片來源:湖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