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我國關於地圖的記載是非常早的,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地圖的介紹。雖然有多人認為《山海經》是杜撰的神話故事,自然出現的地圖也就沒有了意義。隨著人們對環境的探測,發現《山海經》中記載的很多地方與現實還是有一定的相似度。

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古人要繪製地圖只能是人徒步測量,據說,炎帝為了測量地方,行走了幾十萬里路,大禹治水前期也做非常多的工作,就有了後來的《禹跡圖》(宋代繪製)。《禹跡圖》是中國經實測儲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原石現在儲存在陝西西安的碑林中,反面是《華夷圖》。《禹跡圖》左上方刻有:“禹跡圖,每方折地百里,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地圖定向為上北下南,與我們現在的地圖方位一樣。《禹跡圖》繪刻於宋代,作者不詳。

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後來專家證實,比西安碑林的《禹跡圖》和《華夷圖》早1300多年是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是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其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都是用墨線繪製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根據同時出土的竹簡紀年和隨葬品的特徵鑑定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儲存之完好實屬罕見。其地圖可分為《政區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不僅有山川、河流、城郭、村落,各地之間的相距里程都有標註,與現今距離大致相符,可見這些地圖繪製得相當準確。

《史記。夏本紀》:“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說明在夏朝,我們就已經用準(天平儀)、繩(定垂直的吊線)、規(圓規)、矩(直尺)這四種工具開始測量和繪製地圖。在周朝已經出現了專門繪製掌管地圖的大司徒。而1986年發現的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的紙質地圖則表示了西漢已經有了可書寫的紙張,且質量較好,工藝成熟,而紙上繪製得地圖內容豐富,精確度較高,具有較高的繪圖技術。

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從三國開始,歷代史書都有關於記裡鼓車和指南車的記載,但都未詳細記錄。在《宋史》中才詳細記載了記裡鼓車和指南車的內部結構。記裡鼓車在西漢發明(據說是張衡發明的),記裡鼓車跟馬車相似,有上下兩層,每層都有木質的機械人,手持木槌,馬車每行一里路,下層木人擊一下鼓,每行十里路上層木人擊一下鈴鐺。負責人只需記錄鼓或者鈴鐺次數,再根據相應地形和裡數來繪製地圖。除了記裡鼓車還有用來辨別方向的指南車,可見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

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到了西晉,裴秀的出現將中國地理製圖學推進了一個新的里程。裴秀是西晉的尚書令和司空,主要負責管理全國的戶籍,土地和地圖相應事物,由於工作關係,裴秀接觸到了很多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由此有了地理學家的兼職身份。當時,朝廷的地圖過於巨大,裴秀採用“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將地圖縮成一丈左右的《地形方丈圖》,並且上面的山川河流城廓村落標註得一清二楚。作為地圖學家,裴秀繪製了最早的歷史地圖集《禹貢地域圖》。

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裴秀在《禹貢地域圖》序言中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即“製圖六體”:分率(比例尺),準望(方向),道里(距離),高下(水平直線距離),方邪(方取斜,取斜直線距離)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這六個方面都是現代製作地圖不可或缺的元素。《禹貢地域圖》包含了禹到西晉的國,縣,邑的分界線,政治活動中心水陸交通路線,還包括山脈,湖泊,平原,海洋,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而裴秀也被稱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

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在古代的地圖學家已經會用高階的數學知識和現代測繪工具類似的工具繪製當時的地理地貌,古人的智慧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