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的那個唐朝“神童”詩人後來怎樣了?

《詠鵝》的那個唐朝“神童”詩人後來怎樣了?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詠鵝》這首詩,在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它是唐朝“神童”詩人駱賓王七歲時隨口創作的作品。

駱賓王(約

638

684

,漢族,字觀光,生於浙江,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觀看一個國家的民俗風情,適宜從政追隨君王。)

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例如,“晚風迷朔氣,新月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豪情壯志。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後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曾從軍西域,宦遊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後,為臨海縣丞,怏怏不得意。

683

,唐高宗卒

。武則天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廢立自己的兒子如穿衣、脫衣般簡單、隨便。李姓皇族的權勢岌岌可危。武則天的做法引起了保皇派們的強烈不滿。

《詠鵝》的那個唐朝“神童”詩人後來怎樣了?

恰好這一年,大唐24功臣之一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因事被貶為柳州司馬,赴任時途經揚州,策劃起兵反對武則天。他組織囚犯、工匠、役丁數百人,佔有揚州。隨即

招集

民眾,以扶助中宗夏位為號召,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的駱賓王隨即追隨徐敬業起兵,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作《討武曌檄》,在檄文中,駱賓王文采飛揚,遣詞造句痛罵武則天“狠、毒、準”,毫不留情,一時名震大唐朝野上下。

《詠鵝》的那個唐朝“神童”詩人後來怎樣了?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鹹使知聞。”(節選自《討武曌檄》)。武則天畢竟是武則天,一個註定與眾不同的女人,她看到此篇檄文後,不是暴跳如雷,而是轉過頭質問身邊宰相,“宰相安得失此人

(這麼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宰相啊,你咋沒有重用起來,讓他成為我們的敵人呢?)

可惜,駱賓王的輝煌如曇花一現,輝煌之後,緊接著就是毀滅。

關於駱賓王的歷史記載,就是到684

這一年戛然而止。關於他後來究竟何去何從,成為歷史疑案。

第一種說法是說兵敗後駱賓王被殺。《舊唐書駱賓王傳》、《資治通鑑》、《新唐書李勣傳》等書都如此記載。

第二種說法認為駱賓王在兵敗後逃脫隱居,也有人說他是削髮為僧。郗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所謂“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就是駱賓王隱身江湖的一個證明。

(2022/5/24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