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一開始看到阿箬,便覺得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眉眼間都透露著精明算計。在她背叛陷害嫻妃後,背主求榮形容阿箬真是太貼切了。

再次看過《如懿傳》之後,卻發現阿箬也是在追求自己所想要的,但走了錯的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甚至也賠上了自己的一生。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認不清自己的身份

阿箬是如懿的陪嫁,自小又是一起長大。進宮之後更是成為了如懿身邊的大宮女,與如懿也是情同姐妹。一開始在如懿說要給阿箬指一門好親事時,阿箬是開心的。

但隨著在宮中越來越久,阿箬見識到了宮中的繁華,一開始只是想穿漂亮的衣服。到後來,眼見玫嬪、儀貴人一個個得寵,有孕,阿箬開始想,同樣身份低微,但是他們可以一躍成為皇上的妃嬪,那麼自己是不是也可以。這個念頭,便在阿箬的心裡紮根了。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在自己的父親治水有功,受到皇上的誇獎後,回到屋中,對惢心說出“從前我與你們不一樣,如今就更是不一樣了”。阿箬的心態再次轉變了,她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能有一天成為皇上的妃子,就像玫嬪那樣,更何況自己的身份要比玫嬪高上很多。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在小說裡,阿箬是比如懿還要美上幾分的。家世,美貌,阿箬都有了,這些所擁有的東西,反而成為了阿箬的催命符。在被罰跪的雨天裡,一雙手伸向了阿箬,從此,一雙眼睛也插在了嫻妃的身邊。原本與嫻妃的姐妹情深,也在想要權勢之中變了。

阿箬自覺在宮中與其他人不一樣,更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奴才,還是有功之臣的女兒。在做宮女的時候,處處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賞賜的衣服,原本是給阿箬和惢心,卻都被阿箬奪去,甚至將惢心也當作是自己的丫鬟。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宮女不允許穿有繡花圖案的衣裳,但是阿箬卻偏偏要穿,梳妝打扮磨蹭了很久,甚至差點耽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原本如懿的好心提醒卻被阿箬當作是嫉妒自己年輕貌美,皇上的多看兩眼,周圍人的吹捧,讓阿箬已經衝昏了頭腦。她已經分不清究竟什麼才是真的。

如果阿箬可以盡心對待嫻妃,相信今後的日子並不會不好。

想要向上走,改變自己的命運,本沒有錯,但是也要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與身份。

就像在宮中,想要更進一步的人不僅僅只有阿箬,但偏偏阿箬選了最讓人痛恨的方法。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看重眼前得失,看不到未來的走向

阿箬一生的悲劇,並不僅僅只是她沒有認清自己身份,更重要的是性格上的缺陷。從阿箬一開始出場,就可以看出來,她的不好相處。嫻妃也說“阿箬機靈,但嘴太快”。這一張嘴,既是阿箬的優點,也是阿箬的缺點。在被宮裡總管欺負時,只有阿箬才能懟的總管太監連連抱歉,這時的阿箬一心都在嫻妃身上,她希望嫻妃好。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在別人對於嫻妃不敬之時,阿箬恨得牙癢癢。想讓嫻妃整治懲罰,但是嫻妃卻說“希望阿箬

眼光可以放得長遠一點,不要只是注意眼前的得失。要看到一個人的短處,而不是隻著眼於當前所有的東西

”。這些話並沒有點醒阿箬,嫻妃對於惢心的重視,讓阿箬心裡越來越不平衡。如果阿箬可以學會將眼光放得長遠,明白嫻妃對於她的苦心,而不僅僅只是想飛上枝頭,想要享受榮華富貴。

阿箬牙尖嘴利,內心狠毒,身在宮中,並沒有一點悲憫之心。在蓮心被皇后嫁給王欽後,很多人都於心不忍,因為宮女配太監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姻緣,更何況蓮心還不是自願的,一輩子都毀在這上面了。原本以為阿箬只是說話喜歡奚落別人,但後來才發現這些不過是本性的暴露,虛榮心已經在阿箬的心裡膨脹。對於蓮心,沒有絲毫的同情,反而屢屢嘲笑蓮心,說出的話就像針一樣紮在蓮心身上。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這也為她招來禍患,罰跪在螽斯門前,如果是別人,可能會反思自己。但阿箬目前心中只有了恨,她恨嫻妃不救她,恨自己明明各方條件都不錯,卻只能生來成為奴婢,沒有出頭之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況且是在宮中,誰又能預料明天會是怎麼樣的,阿箬樹敵太多,更是絲毫不懂得收斂,她只看得到自己可以拿到的東西,而從來不去想想,這些利益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陷阱等著她。

當有一雙手,在阿箬面前,告訴阿箬只要你扳倒嫻妃,那麼你想要的都會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家族榮耀的象徵。阿箬心動了,那個擋在嫻妃身前的人不見了。在嫻妃進入冷宮這件事上,阿箬是扳倒嫻妃的關鍵一步,正是因為阿箬與嫻妃的交好,所以說的話才更讓人相信。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如果阿箬可以眼光長遠,就不會看不出皇上對於嫻妃的情意,也不會看不出,自己在貴妃、嘉嬪眼裡不過是一個隨時可棄的棋子。皇上故意扶阿箬上位,將阿箬當成後宮的一個靶子,萬千寵愛在一身,也是集後宮怨恨所在。

三年時間,從一個小宮女再到慎常在、慎貴人、慎嬪。白天是在上的主子,卻沒有人知道,晚上的阿箬是怎麼跪在皇上的床前,熬過一個個夜晚。皇上保下阿箬,所要的就是等待一個時機,等待嫻妃從冷宮中出來,那麼阿箬就是最好的證據。

宮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別人的棋子,想要什麼東西,就要拿什麼去換。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在宮中,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彷彿不能只用對與錯去形容。就像阿箬所做的事情一樣,她想要權勢,所以她用自己與嫻妃多年的情誼去換。但是阿箬沒有後悔過,即使在最後被毒啞,嫻妃問她的時,阿箬都沒有後悔過。她在為自己拼一份好的前程,所以她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

自古以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阿箬走的這條路,讓她敗得一敗塗地。如果阿箬得到了她想要的,那麼即使她所做的事情有違常理,但她依然是勝利者,她所做的事情也會在時間的推動下,變得沒有人去追究,究竟她是怎樣做到的。可阿箬失敗了,敗在她的牙尖嘴利,敗在不能清晰地判斷出自己所處的局勢,更敗在不該認不清自己的身份。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

她想向上走,想成為後宮高高在上的主子,想為家族帶來榮耀。原本可以作為寵妃身邊最得力的大宮女風風光光地出嫁,但最後卻下場悽慘,也因為自己的這份野心,害得父親去世。想要向上走,改變自己的人生沒有錯,但更應該用對方法。

她身上那些短處,也難以支撐阿箬走下去,

努力沒有錯,向上也沒錯,但錯的是選擇了一條錯的路,一條與自己不符合的路。當起點的時候,就走錯,那麼即使付出再多,也是無濟於事。

阿箬就像是在宮中權欲大潮的犧牲品,以為自己可以趁勢而為,卻丟失了更為重要的東西,這也導致了她的失敗。縱然可恨,但更多的也是可惜。

《如懿傳》阿箬:都在說她死於背主求榮,真正的答案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