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望洋興嘆

時光不會辜負讀書的你——

【典源】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釋義】

河伯本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看到了漫無邊際的海洋,才知道原來的認識是錯誤的。後遂用“望洋興嘆、望洋、向若驚歎、慚海若”等表示看見人家的偉大,感到自己的渺小;或比喻做事力量不足,感到無可奈何。用“貽笑大方”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用“聞道百莫己若”表示侷限於眼前所見,孤陋寡聞,因而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用“大方之家、大方”等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

【望洋興嘆】

《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望洋興嘆了。”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望洋興嘆

【望洋】

吳萊《次定海侯濤山》:“寄言漆園叟,此去真望洋。”趙明鑣《答週五溪書》:“恐後學不得其旨,徒深望洋,奈何!”

【向若驚歎】

辛棄疾《哨遍·秋水觀》詞:“渺滄漠,望洋東視,逡巡向若驚歎。”

【慚海若】

謝靈運《山居賦》:“楚貳心醉於吳客,河靈懷慚於海若。”辛棄疾《哨遍·用前韻》詞:“但教河伯休慚海若,小大均為水耳。”

【貽笑大方】

《鏡花緣》第五二回:“但愧知識短淺,誠恐貽笑大方,所以不敢冒昧進謁。”

【聞道百莫己若】

黃庭堅《奉答子高見贈十韻》:“誤蒙東海觀,吾淺乃可酌,真成聞道百,自謂莫己若。”

【大方之家】

辛棄疾《哨遍·秋水觀》詞:“謂我非逢子,大方達觀之家未免,長見悠然笑耳。”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述英雄則規畫《水滸》,道男女則步武《紅樓》。綜其大較,不出誨盜誨淫兩端,陳陳相因,塗塗遞附。故大方之家,每不屑道焉。”

【大方】

李漁《蜃中樓》第二四出:“蠻音嘈雜羞大方,叛角徵宮商只好對下里巴人是伎倆。”

未完待續……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