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重讀中國古代史”第一季 第十期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前兩期,我們講了秦國的制度。站在帝王權力的角度講,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秦國的制度,就是:把老百姓生產出來的所有財富,都抓到帝王一個人的手裡。

因為財富等於實力,所以在這個制度下,應該是帝王一個人擁有最強的實力。全國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挑戰帝王的權力。那麼在理論上講,這個制度應該是最穩定的,永遠不會崩潰。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可事實恰恰相反。秦國在統一天下後,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首先是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造反,然後是劉邦也造反了,項羽也造反了。最後是劉邦建立了漢朝。

那這就奇怪了,一個在理論上應該是永遠穩定的制度,怎麼只維持了十幾年呢?問題出在哪呢?我們這一講,就從劉邦的角度,我們來看看秦朝制度的漏洞在哪。

劉邦是怎麼造反的?

咱們來說劉邦。劉邦的家鄉叫做沛縣。劉邦在造反前,是沛縣裡的一個地頭蛇。

什麼叫地頭蛇呢?地頭蛇還不是普通的流氓。你在今天的有些地區可能還會見到這種人。這種人他表面上沒有什麼權力,也不是大官,也不是某個組織的頭頭,他的身份很普通。可是這個人在某一個地區特別有面子。他可能今天去跟縣長聊天,明天又跟某個大哥喝酒。你要辦一件事,可能找縣長還不如找他有用。這種人就叫地頭蛇,那麼劉邦就是這種人。

我講一個具體的例子。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劉邦在造反之前,已經從一個地頭蛇變成一個通緝犯了。劉邦就在他們沛縣附近的山裡當盜賊。就在這個時候,傳來訊息說陳勝、吳廣造反了。而且附近有些縣,已經有老百姓把縣令殺了造反。沛縣的縣令一聽這個事就坐不住了。這個縣令膽兒特小,心說別哪天我也讓人給殺了,乾脆我自個兒造自個兒的反得了,我帶頭起兵得了。

這個縣令要造反,但是縣令沒法一個人造反,他得先找自己的手下商量商量。結果就有兩個手下說:“大人,不是我說您。您不是本地人,您是秦朝派來當縣令的。您這個官,咱這的本地老百姓不認。咱這的老百姓認的是誰呢?認的是劉邦這樣的地頭蛇。所以您造反,成不了,你得把外面那個劉邦請回來。”

縣令一琢磨,是這個理,於是他就派了一個人,說去把劉邦給我請回來。

結果,劉邦就帶著他的那些山賊來到縣城的城門口,要求開門。這個縣令就趴在城頭上往下一看:“哎呀我的媽啊,這城下是多少人啊?劉邦什麼時候有這麼多人了?他要都進來把我殺了怎麼辦?”這縣令又反悔了,說:“別別別!別開門!把門給我關好了,別讓他進來!”這個城門就沒開。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這個時候,劉邦就幹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劉邦給城裡的父老寫了一封信,勸父老造反,然後他就把這封信射到城牆上去了。

咱們先說,什麼叫“父老”。簡單地說,父老就是一個地區,比如說一個縣、一個村子裡,最有威望的長輩。比如說,有一個縣裡幾百戶人,大部分人都服

其中

一家王老太爺。這個王老太爺說點什麼,大夥都尊重他的意見,這個王老太爺就是父老。

那麼在剛才劉邦的故事裡面,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

我們想想,劉邦給父老寫了一封造反的信,那他怎麼就知道這封信一定能夠交到父老的手上?因為當時絕大部分人可不識字。在城牆上守城的那個士兵,他撿著信之後,很可能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那麼這個士兵為什麼不把信送到縣令的手上?

這就反映出古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古代的老百姓,不跟縣令親,跟父老親。這個道理非常簡單,縣令是上面的朝廷派來的,是外地人,幹兩年就走了。父老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而且和本地的大部分人可能還有親戚關係。說起來,這個父老很可能就是牆上的那個士兵的叔公,那這個士兵有什麼事,肯定是先找父老。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所以,劉邦就有自信,說我往城裡射一封造反的信,這封信一定能夠送到父老的手裡。結果這封信就真到父老手裡了。信裡面就勸父老造反,父老就答應了。那父老是怎麼造反的呢?非常簡單,父老就叫幾個人,把全縣通知一遍,說:“父老說話了,咱們得殺縣令。”好,一幫年輕人衝進縣衙就把縣令殺了。劉邦這個造反就成功了。

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古代社會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古代的基層社會,是分兩層的。下面這層,是父老和劉邦這樣的地頭蛇,他們代表的是本地的老百姓;上面那層,是縣令,或者說縣政府,他們代表的是皇帝。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

那麼問題來了,縣政府和父老之間,大家怎麼分配權力?誰管得多一點呢?

在秦始皇看來,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能有政府,不能有父老。

所以秦朝的縣政府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在中國歷史上很少見,就是縣政府辦事,是可以不和父老商量的。我舉個例子,比如朝廷要從縣裡要一百個人去修長城。結果父老跑來說,縣裡面有幾家實在是困難,咱少去幾家行不行?這事在秦始皇看來,就不可能,那要都這樣咱們國家不就亂套了嗎?所以父老你閉嘴,你弄不出人來,我還得收拾你父老。這是秦始皇的邏輯。但是秦始皇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意識到,中國的面積太大了,各地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秦國的那套法律,從商鞅開始到秦始皇,用了一百多年了,秦國的百姓們都能接受。但是這套法律就不一定適合別的地區。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就比如說楚國。楚國的生活習俗和秦國有非常大的差別。秦國人覺得沒問題的法律,放到楚國人這裡,就是一個大問題。

什麼問題呢?我再講一個故事,還是劉邦的故事,因為劉邦

生活在楚國。

古代的老百姓除了要交稅之外,還要服

徭役

,也就是去當兵,或者給政府幹活。那麼楚國人過去心裡面只有貴族,沒有自己的國家,所以楚國人服徭役,基本上都在自己的家鄉附近,也就是給自己家鄉的貴族幹活就完了。

但是到了秦朝就不一樣了。楚國人都變成了秦國的百姓,就得給秦國幹活,那幹活的地方就遠了。在劉邦還沒有當山賊的時候,劉邦就幹過這種活。劉邦是從沛縣出發,走了很遠很遠的路,一直走到秦國的首都,去給秦始皇修皇宮。這種事對於秦國人來說無所謂,一個是近;一個是習慣了。但是這種事對於楚國人來說就非常痛苦,因為他們過去從來就沒有出過這麼遠的門。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劉邦從秦國的首都幹完活,就回到沛縣了。回到家待了不久,大概也就是一年,突然上面說:“臨時加活,你們還得服

徭役

去。”於是縣政府就給了劉邦一個任務,說:“你劉邦,帶著咱們縣的一百來號人,還得去趟秦國的首都,還得服一次

徭役

去。”那麼這一百多人,都是沛縣的,也都是楚國人,所以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那麼遠的地方。

結果劉邦就帶著這些人,還沒走出沛縣的範圍,一路上已經跑了好多人了。劉邦本來就有脾氣,誰願意又跑一趟,結果又跑了這麼多人還交不了差。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些人,大家都是一個家鄉的,都認識,大家又都不想走了。那就別走了。咱們都是大小夥子,沛縣這地方咱也熟,那唯一的出路不就是到沛縣的附近當山賊。

這也就是說,劉邦一開始當山賊這件事,就和楚國人不適應秦國的制度有關。

就在劉邦當山賊的同一年,發生了陳勝吳廣起義。這個過程幾乎是

一模一樣

。陳勝和吳廣也是楚國人,也是服

徭役

,也是走到一半,大家實在是不想去,那就造反了。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然後就是各地接二連三地造反,其中最積極的,就是楚國人。我們

上一

講講的項羽,也是楚國人。因為在所有原先的諸侯國裡,楚國人的風俗和

秦國

的風俗差距最大。楚國人最不適應秦國的法律,所以造反的楚國人就特別多。再加上其他地區的人民也跟著造反,那麼秦朝很快就滅亡了。

課堂小結

好,我們最後總結一下,為什麼秦朝那麼快崩潰?其中一個原因是,秦始皇要把秦國的制度推廣到全天下,但是天下各地的老百姓,生活習俗是不一樣的,秦國的制度不適合所有地區的老百姓。但是秦始皇不考慮各地百姓的特殊情況,他們給這些百姓

施加

壓力太大了。當秦朝政府把一個地區的所有老百姓都惹急的時候,光靠用法律殺幾個人已經沒有用了。一個小小的縣政府根本控制不住一個縣的老百姓,那麼最後整個秦朝的統治就崩潰了。

下講預告

秦朝滅亡以後,接替秦朝統一中國的,是劉邦建立的漢朝。漢朝和秦朝不一樣,單單是前半段的西漢,就維持了二百年。那麼漢朝是用什麼辦法避免了秦朝的問題呢?我們下一講再講。

上期回顧:

大意了!商鞅自變法開始,就註定了他悲慘的結局!權力都給了君王

人治好?還是法治好?為什麼法家打敗了儒家和道家?注重老百姓!

課後思考

好,我來給你留一道思考題。我們今天從“秦朝的制度和楚國的習俗之間的衝突”這個角度,來解釋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但是歷史有意思的是,同一個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提出不同的歷史解釋。比如,秦朝很快滅亡這件事,我們還可以解釋成是秦朝過度使用民力,如果秦朝不搞那麼多大工程,不使用那麼多

徭役

,造反可能就會來得晚一些。那麼,對於秦朝這麼快滅亡,你還能不能想到其他的解釋呢?歡迎把你的想法寫在評論區裡。

秦始皇犯了什麼錯?秦國只維持了十幾年就崩潰了?不考慮特殊情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史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