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什麼樣的契機讓張大千、齊白石兩位中國近現代藝術“頂流”魔都聚首,辦起特展?

今年是龍美術館成立十週年,也是榮寶齋創設三百五十週年。正因這樣的契機,龍美術館聯合榮寶齋辦起“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今起,這個展覽在上海的龍美術館西岸館迎來首展,揭開該館十週年慶典展覽序幕,之後還將巡展至北京,共同推動京滬兩城的文化藝術交流。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展覽遴選張大千、齊白石的精品力作約50件(組),可以說是充分發揮兩家主辦機構的收藏之長。

榮寶齋有著豐厚的傳統藝術收藏,其中齊白石作品尤精。在皇皇十二卷《榮寶齋珍藏》中,齊白石作品獨佔一卷,共收入其各類繪畫作品300餘幅。在榮寶齋的眾多木版水印作品中,白石老人的畫也是最多的,高達數百種。

而近年來叱吒拍場的不少重磅拍品,則為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收入囊中,例如拍出逾1。3億元的張大千仿董源《江堤晚景》 、近億元成交的齊白石《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冊頁都現身展覽。在此次展覽中,約三分之一的作品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南張北齊”超出一個斷代史的觀察視角,從而具有比較藝術史意義

“南張北齊”最早出自何時、出自誰口均已無法詳從考證。據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謝曉冬考證,上世紀三十年代張大千客居北平時,即與齊白石多有來往,兩人多次發起和牽頭參與在北平舉辦的畫展,亦常常成為報紙新聞標題裡被強調的名家。於非闇《懷張大千》曾有回憶:“大千每次來京,必獨自出資請吃川菜的齊白石老師。”據記載,兩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一九四八年,張大千偕妻子徐雯波至跨車衚衕拜訪齊白石,齊白石提出將徐雯波收為女弟子,並作畫相贈。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張大千《黃山八景冊》區域性

這些資料顯示出二人的交往密切,“南張北齊”的說法不脛而走顯然其來有自。新中國成立後,張大千在國際藝壇享有盛名,齊白石成為人民藝術家,推崇備至。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張大千《靈巖山色圖》,1981年

謝曉冬認為,“南張北齊”其實超出了一個斷代史的觀察視角,而具有比較藝術史的意義。近三十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繁榮發展,張齊二人的表現更是領袖群倫,箇中原因,恐怕遠非市場因素,而是藝術史內在價值判斷。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齊白石《蔬果四屏》

“南張北齊”繪畫面貌不同,卻均以創造性轉換啟用中國繪畫中的古老傳統

張大千早年注重臨摹,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各種題材,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後來長期旅居海外,視野開闊,最終將古今畫法熔為一爐,借鑑併發揚中國畫傳統中的潑墨法,獨創潑彩大寫意山水畫,聞名世界,與當時西方流行的抽象表現主義相較衡。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張大千《江岸圖》,1969年

齊白石起初從明清大師入手,畫風冷逸,定居北平後衰年變法,以自然的天趣,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開闢出高度概括的花鳥畫寫意畫法;同時大膽吸收書法用筆入畫,一變五代以來大減筆人物畫飄逸奔放傳統,以篆隸筆法用於人物描寫,憨拙生趣,極富生活哲理;其山水上追六朝,刪繁就簡,大膽剪裁,一反明清以來的程式,極具獨創與革新性。其筆墨暗合極簡主義,也與現代繪畫的走向相呼應。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齊白石《花卉蔬果冊》區域性,1955年

在謝曉冬看來,“南張北齊”雖繪畫面貌不同,其共同之處,在於向上啟用中國繪畫中的古老傳統,透過創造性轉換,而使其新形式獲得現代性的跨文化的共鳴和迴應。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中國二十世紀具有代表性的兩位畫家,他們採取的方式雖不相同,卻代表了中國畫邁向現代化過程中的兩種探索,顯示了一種文明如何可以透過創造性地更新自己的傳統而適應時代。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齊白石《絲瓜蜂蟲》

兩位藝術巨匠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佳作集結,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亮相

展覽彙集的約50件(組)作品包括張大千與齊白石一生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佳作,相對完整地涵蓋了兩位巨匠各個時期的創作面貌,從而讓觀者藉此重新審視那個時代,重估兩位大師繪畫實踐的貢獻。這對於在今天的全球性語境中,談論中國畫乃至中國當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依然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張大千《江堤晚景》,1946年

此次亮相的張大千《江堤晚景》,為1946年所作,被認為是其承前啟後之作。《江堤晚景圖》本是五代大畫家董源的圖軸絹本設色畫,1946年1月,張大千將這幅真跡收入囊中,而他所畫的《江堤晚景》正是臨摹董源之作。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年富力強的張大千,熱衷於繁複細膩的青綠畫法。1957年患上眼疾之後,他則棄精細求放肆,以潑墨潑彩山水為主。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張大千《紅拂女》,1944年

創作於1944年的《紅拂女》,此次首次與觀眾見面,是張大千工筆仕女的精絕之作,也是張大千敦煌寫生後呈現盛唐精麗畫風的重要創作。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齊白石《可惜無聲·花草工蟲冊》,1942年

十三開冊頁的《可惜無聲》是1942年齊白石藝術成熟期的巔峰之作。據說白石老人對此冊鍾愛有加,親筆為其題名為《可惜無聲,意指畫中草蟲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其形態逼真無以復加,實不輸於真實世界的草蟲,只可惜無聲。

“南張北齊”相逢魔都!兩位藝術頂流約50組精品集結,三分之一首次亮相

齊白石《九秋風物圖》,1944年

《九秋風物圖》是白石老人晚年代表力作。這幅白石老人在84歲時所作的長卷,將秋天的桂蕊飄香、菊黃楓丹、草蟲花間追逐等生動景緻囊括在畫面之中,怡人秋色盡收眼底。

展覽將持續至10月16日。

作者:範昕

編輯:許暘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