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初,都是風雲際會,牛人扎堆。大明一朝也是如此,雖朱元璋為確保皇權交接的平穩,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殺掉了許多大明牛人,但當建文帝登基時牛人依然輩出,比如號稱明初第一才子的解縉!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一提大明才子,許多人都會想到唐伯虎。但瞭解明朝歷史的人都清楚,真正的大明第一才子,首推解縉。

《永樂大典》是誰主持編纂的?是解縉!《元史》又是誰最後校改的?還是解縉!朱元璋的《太祖實錄》同樣有解縉的功勞。至於唐伯虎最擅長的“詩畫”,解縉照樣藐視大明群英。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所以唐伯虎只不過,是因生在了一個“需要狂士”出現點綴的平和時代——成化年間,才那麼出名。

解縉卻偏偏生在了一個動盪詭異的時代——歷經了朱元璋、建文帝和朱棣這三朝,需要他發揮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在朱棣登基後,雖殺了大儒方孝孺,但對其他建文帝時期的臣子,卻沒有過多殺戮,其中還重用了不少人。解縉就是這種情況,雖他等擔任過建文帝時期的內閣首輔,可朱棣卻還是重用他,讓他跟楊士奇、楊榮等七人組成了自己的核心班子“參預機務”。

公元1405年,朱棣突然把解縉召入宮內,原來朱棣想要確立太子。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由於身體不好,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不像“朱家人”,並不被朱棣喜歡,相反他卻非常欣賞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的次子朱高煦,想讓朱高煦當太子。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可解縉卻表示:立太子這事,朱元璋時期已經定了規矩,就是立嫡長子,怎麼可以亂改呢?並舉出了一些歷史上,因廢長立幼而引出的禍亂。

可朱棣聽聞後卻不高興了!因為朱棣既不是嫡長子,又非嫡長孫,他這皇上是搶來的。而解縉的這番話,自然他就很討厭,不愛聽了。意思就是說:你解縉,是在諷刺我嗎?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解縉,雖看出來了朱棣生氣了,卻依然不鬆口,跟著又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意思就是指,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是一位難得的明君之才,皇上你選太子,應該眼光放長遠。同時,朱棣又的確非常寵愛朱瞻基。

果然,當解縉這三個字一出口,朱棣就樂了。表示,這才是真正的理由,別扯那些什麼嫡長子!起碼能保證明朝兩代帝王是明君。所以朱棣最終決定:舍掉朱高煦,立朱高熾為太子。由此這才有了後面的大明盛世,朱高熾和朱瞻基共同打造的“仁宣之治”。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但事實果真如此簡單嗎?朱瞻基真就這麼重要?答案是:不一定!因為朱棣詢問解縉立太子這事,是非常蹊蹺的,其實裡面還藏著一個更深的用意——那就是朱棣,在為朱高煦尋求支持者。

因為朱高煦身邊幾乎全是武將,而解縉卻身為文臣,既有地位,又有影響力,更能力出眾,倘若他表示,要輔佐朱高煦,起碼就能帶動起一批文臣轉向。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這就等於朱高煦的配套班子形成了——既有武略威懾,再加上文臣輔佐,這兩翼一成,估計朱高熾真就沒辦法翻盤,自然朱瞻基也要靠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朱棣找解縉商量立太子的初衷,最有可能的就是,他期待解縉帶頭表態,輔佐朱高煦!

結論

:從如上這段史料來分析,顯然朱棣最中意的太子,是漢王朱高煦。可惜解縉的這個表態,讓朱棣大失所望。因為,解縉寧肯抬出朱瞻基來,也不肯輔佐朱高煦。

朱棣本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只因此人說了三個字,才被迫改為朱高熾

這其實也是後來,為何解縉死得那麼慘的重要原因。不然只憑漢王朱高煦,是不足以結果解縉性命的。因為朱棣最明白,為啥朱高煦要攻擊解縉。所以,朱棣這才順著朱高煦,最終把解縉活活凍死,一則是讓兒子解恨,二則也發洩了自己的不滿。

只可憐瞭解縉,那麼大的才華,只因攪入“朱家人的家事”而慘死。只能說,還不如生於其他年代,也別如此生不逢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