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50部小劇場劇作,北京人藝以《長椅》為小劇場戲劇不惑之年慶生

1982年9月19日,北京人藝上演了中國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訊號》,拉開了中國小劇場運動40年的起伏跌宕。40年後的9月19日,北京人藝年度新排話劇《長椅》登上人藝小劇場的舞臺,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介紹說:這也是人藝40年間上演的第50部小劇場話劇。

40年50部小劇場劇作,北京人藝以《長椅》為小劇場戲劇不惑之年慶生

當年《絕對訊號》被視為中國小劇場戲劇的開端,如今的這部《長椅》,是前蘇聯劇作家蓋利曼的名作,作為一部只有兩個人的話劇,人藝卻集合了優秀的創作團隊,由馮遠征擔綱藝術指導,青年導演楊佳音執導,於震、辛月夫婦聯合出演。“劇本很紮實,提供了很多實現的可能性,也可以讓演員表演實現突破。” 馮遠征表示。

40年50部小劇場劇作,北京人藝以《長椅》為小劇場戲劇不惑之年慶生

這部戲的情境並不複雜,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公園的長椅上,講述一男一女在這裡邂逅,帶著過往經歷開始了一場彼此試探、針鋒相對,看似是要慢慢靠近或即將反目而去,但隨著劇情展開,卻上演了不斷反轉的情節,讓人在驚呼意外的同時又觸及到生活的真實。“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之後,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導演楊佳音認為,這部戲恰恰想告訴觀眾,生活沒有定式,一切皆有可能。

40年50部小劇場劇作,北京人藝以《長椅》為小劇場戲劇不惑之年慶生

俄羅斯劇作就有這樣的魔力,似乎總能把小人物小場景寫出小溫暖。用經典的劇本排出點新意和深意,讓觀眾根據自己的體驗來解讀,是此次排演的導演意圖,而用幽默的方式去解讀生活的真諦,更是這一版《長椅》獨特的風格。劇作中,一男一女兩個角色並沒有姓名,只是以“他”和“她”來指代,在劇本中作者甚至標明場次由導演決定,這就給予了創作者極大的創作自由。創作者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帶領觀眾在笑聲中去探討一個帶有哲學色彩的命題,尋找生活的真諦。

40年50部小劇場劇作,北京人藝以《長椅》為小劇場戲劇不惑之年慶生

“演員把臺詞背好了並不代表自己的本領,而是要把意思和戲演明白。”於震表示,這個戲沒有樣式和模板,給予了演員極大的挑戰,讓自己“變了模樣”。劇中,他的表演“很於震”,臺詞很鬆,聽起來並不工整嚴謹,卻符合了人物編謊圓謊的慌亂。與於震演對手戲的辛月是他的妻子,大量臺詞和各種實現的方式,讓這對夫妻搭檔從舞臺到生活開啟了一種“沉浸式”排練,在舞臺上的表演有默契,也有更高階的即興陌生感。

40年50部小劇場劇作,北京人藝以《長椅》為小劇場戲劇不惑之年慶生

作為小劇場戲劇的紀念和致敬之作,《長椅》保持了人藝小劇場劇目一貫的精良製作,更在小劇場形式上不斷進行著探索。“舞臺上這把長椅似曾相識,但不是隨處可見。” 正如導演楊佳音所說,在小劇場的空間內,觀眾既熟悉又陌生。舞臺上縈繞的霧氣、真實落下的雨滴,讓整個觀演氛圍充滿了真實又虛幻的味道。

40年50部小劇場劇作,北京人藝以《長椅》為小劇場戲劇不惑之年慶生

伴隨著《長椅》的上演,北京人藝紀念小劇場戲劇40週年活動也正式開啟,隨後將有專題展覽等內容陸續與觀眾見面,共同回顧小劇場戲劇發展歷程,探討小劇場戲劇創作的當下和未來。該劇演出將持續至10月7日。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編輯/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