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清晨登懸劍山

雲霧蒼山掩,悠然野徑尋。

懸崖垂白練,飛鳥入幽林。

誰得真經去?空留寶劍吟。

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註釋

懸劍山:原名二仙山。相傳麻姑道人和黃龍真人在此修仙煉丹,詳見《封神演義》。後反清名士,陳伯卿手持寶劍在此起義,改名懸劍山,山上景點眾多,有麻黃修身的洞穴等等。

蔡柏如評:

“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一聯,含蓄蘊藉,詩味深長。雖在《詩韻乾坤》中讀過,這次重讀,又有新的感受,真乃常讀常新,詩味濃濃,頗耐吟詠。這聯的“識”字下得十分精彩,意義深廣。固然,站的高,方能看的遠,但若“看”而無“識”,境界平平。一個“識”字,詩意全新。正因有“識遠” 的慧眼,才有“天地納於心”的寬廣胸襟;也因有“天地納於心”的壯志胸懷,才有“識遠”的睿智。上下兩句互為因果,是極具哲理的名句。

包徳珍

(漁艇麗人》評:

整首詩憑視角觀其物,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而得巧構形似之妙,在心靈與風物的交融中,隨著對現實自然的擁抱也就是擁抱了意念中的彼岸自然,隨著主體融入空間的自然心靈也便進入這一時空與物象同一存在的現實。結聯極凝練,寫出這首詩的宗旨:山色綺麗,水光瀲灩,卻是一片自然,自能使人心靈淨化,精神超然。整首詩渾然天成,語言自然,含義深刻。詩人的表現手法富於變化,將寫景、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時而描寫,時而用典,時而抒懷,時而說理,將人生的豐富涵義囊括在清晨登山之中。

鄭萬才

(狂野孤狼):

賞析:

黃莽的這首“懸劍山”,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一聯,隨著其《詩韻乾坤》的出版,已成為其名句。從黃莽的詩集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刻意模仿太白的。其中包括風格、對杖等。雖然其集子中有不少好詩,但是,太白畢竟是太白,是沒有人能模仿得了的。我要說黃莽有太白的義氣,卻沒有太白的才氣。太白是天才,黃莽不是。黃莽早期的作品,甚至有些顯得幼稚,不成熟。當然,這是每個詩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並不覺得奇怪。

觀黃莽的這首“懸劍山”,首聯從“望”而起。“雲霧蒼山掩”,屬於倒裝句,理順了應該為“蒼山雲霧掩”,是剛到懸劍山時所見之景象。因為蒼山雲霧裊繞,使得詩人有一種探索的心,故有了下句的“尋”字出現。此“尋”,是悠然的,是高興的。隨著詩人“尋”入蒼山野徑,一幅“懸崖垂白練,飛鳥入幽林”的圖景便出現在眼前。此情此景,是“尋”的結果,也是入蒼山野徑獲得的喜悅。試想,不入蒼山野徑,哪來的飛瀑飛鳥?此蒼山,是人生道路上的蒼山;此喜悅,是人生道路上的喜悅。前兩聯皆寫所見所聞,屬於實寫。第三聯,詩人轉入虛筆一問“誰得真經去?空留寶劍吟”,顯得有幾分空寂。同時引入了詩題“懸劍”二字。山如“懸劍”,更體現出登高的艱難。有此思,難免帶著幾分沉重的,空寂的心情。一路走來,終於登山了山的高處,不由眼界大開,併發出 “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感慨。這是對人生的感悟。於此,詩思也從第三聯的一抑,轉向了一揚。而此揚,顯得有些不可收拾。此處“方”字頗具玩味,言下之意,以前沒有登上高處,並不“識遠”。觀黃莽的人生經歷,是十分吻合他的心境的。是的,只有登高才能看得更遠;也只有登高,才有機會看得更遠;同時也只有登高,才能把天地納於心中。

黃莽的這首“懸劍山”,無論從結構安排,還是文采上來看,都不失為一首好詩。觀黃莽一生的經歷,可以說結尾一聯,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他這個年齡,正是人生的大好年華,作為一個有抱負的青年才俊,能登上懸劍山之高處,能沒有幾分豪氣嗎?

張金英

(南國英子)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登山野趣、寫景抒懷的五律。詩人立意深遠,將景語、物語、情語融匯於登高一事之中,精簡卻不失含蓄,平易卻不失韻味,值得一品。

首聯“雲霧蒼山遠,悠然野陌尋。”

融寫景敘事於一體,讓讀者彷彿看到蒼莽的懸劍山被團團雲霧所遮掩,雲霧繞山,山不轉雲轉,欲探天穹之美。“掩”字一方面寫出了雲霧之多之濃,另一方面反襯出懸劍山的雄偉氣勢。就在這座幽深的山林裡,詩人沿著山間小路悠然地盤級而上,邊走邊觀賞著大自然創造的美麗神奇的景緻,怡然而自得。“尋”字著力表現了詩人登高意在尋找著什麼,到底是什麼?詩人埋下了伏筆。

頷聯“懸崖垂白練,飛鳥入幽林。”

重在寫景,著力表現懸劍山的美,美得有聲有色,美得動靜有致。詩人巧妙地選取兩地兩景,用詞精當。懸崖處,似白練的瀑布落潭有聲,白花花的流水傾瀉而下,給這座山林帶來了生氣。“垂”表現出了瀑水的柔情,瀑布的柔美襯著山體的冷峻,山水相依。就在這幽靜的深山中,一隻只飛鳥歸家棲息了,給幽林增添了許多生趣,一時間,幽林的靜被飛鳥的鳴囀啼叫所打破。當疲倦的鳥兒棲息之時,幽林又恢復了原先的幽靜,因而詩人巧用“入”這一動詞,形象地寫出了飛鳥歸林的短暫之“動”。“幽林”一詞也很好地表現了山之靜謐,這兒不僅是飛鳥的棲息之所,亦是尋找幽靜安寧的人們嚮往的心靈驛站。

頸聯“誰得真經去?空留寶劍吟。”

以設問形式巧妙用典,意義深刻。懸劍山地處縣境腹地,海拔不是很高,卻很有名氣,傳說是黃龍真人、麻姑道人在此潛心修身,得道成仙之所,有麻姑洞為證,故原叫“二仙山”,後因清人陳伯卿不堪清朝廷的壓迫和腐敗,率數義士聚集山上,陳為蠱惑人心,置兵書於峰頂,掛寶劍於懸崖,聲稱神書寶劍,意為聚眾造反,乃天權神授,順應天命。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數度重創清兵,聲勢不同凡響,自那以後,“二仙山”就改名懸劍山。 在這裡,詩人的用意極其巧妙,詩的內涵十分豐富:是麻姑道人、黃龍真人獲得了真經,還是起義首領陳伯卿?是得到天權神授的陳伯卿還是現在登高的人呢?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只留下歷史故事後人吟誦評說。詩人立意含蓄,筆鋒一轉,從原先的敘事寫景轉入議論,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寶劍”這一意象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之下另有一番深意,這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含義透過“吟”這一字眼很好地折射出來,讀來回味無窮。到底在吟誦著什麼?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好作品的妙處就在於給讀者以多方位的感受和多角度的自我詮釋,而這句詩就夠讀者咀嚼的。

尾聯“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是經典之句,比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大氣,空靈,這也就是作者既有太白之風又兼眾家之長的藝術修為。此聯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獲得真經的就是登上山頂之人!站得高,方能看得遠,眼界開闊,心境空明,塵念頓消,世間的一切爭鬥都顯得無足輕重,眼裡心裡只有天與地,坦坦蕩蕩如天之寬,地之闊,這就是登高人獲得的人生真經!也正是詩人所要尋找的!與頷聯相互呼應,渾然天成。結句畫龍點睛,使詩的主旨更為深刻。

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

——評論當代著名詩人黃莽的詩《清晨登懸劍山》

讀當代著名詩人黃莽這首詩,讓我一個草根流浪詩詞愛好者久久的感動於心!感動這位詩人吟出了“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的這句足以風流千古的詩句!感動在王之渙離開人間一千幾百年之後,今天我們的黃莽詩人居然吟誦出了超越古人的詩句。下面我就為此詩來做一個分析鑑賞,來認真品讀這首五言律詩當中的絕唱。

起句“雲霧蒼山掩”出語不凡,一股王維山水畫境撲面而來。雲霧蒼山多美的意境,作者用一個‘掩’字輕盈的來寫生雲霧蒼山,一幅懸劍山的畫面便幽然空靈的出現在您的眼前,一個掩字更是如王維的“山色有無中”的縹緲如仙界的神話意境,經過倒裝,越發洗練!首句即從大處點出懸劍山的大美來牽出“悠然野徑尋”的詩思和作者登懸劍山的時間,地點和登山所行的目的。可想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多麼的愉快!一個“悠然”的輕盈的妙詞隨即就點出作者心曠神怡的心境。一個“尋”字牽出了作者這首詩的話題!作者在尋什麼?他要找什麼?既然懸劍山賦此名,想必這山中一定會有寶劍吧?帶著這個美好的疑問,詩思便把我們帶入了“懸崖垂白練,飛鳥入幽林”的依山水而悟道的詩家仙境。作者看見非常險峻的懸崖上面垂下了非常美麗壯觀的瀑布像白色的銀練那樣的空靈瀟灑,飛鳥相往還,出入幽靜的山麓間的樹林。這樣的仙境要在令天不知該有多少的文人雅士到這裡來隱居,呼吸著懸劍山這裡的天然氧吧,享受著大自然賦予的神話般的仙境,也感受著那“不羨蘇杭美,但為懸劍仙。名山留正氣,天地可參禪”的詩意。我們彷彿感覺著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劍聖’在這裡修道成仙飛昇而去,感受著絕世無雙的劍譜的那種神秘,也聯想到當年屈原在這裡發《天問》的肅然,黃龍真人,麻姑道長在那裡縱橫參悟大道的傳奇故事,感覺金寨這裡真是人傑地靈的一方神山聖水!

當我們品賞到這裡的時候,不免有人會問:那部真經在哪裡?當然,這也是作者心中的糾結。所以作者在詩中很自然的提出了“誰得真經去?空留寶劍吟”的疑問和詩人的聯想!什麼樣的人才配擁有這樣的劍?什麼樣人才能懂得這劍器的修行?懂得劍器需要英雄的正氣不斷的入骨,懂得大器需要千錘百煉方可以打磨出不朽之身。懂得把持劍器的人才可以問鼎天下,可以斬妖除魔,可為蒼生而打抱不平,可為知己而發千古長吟,可為天下決策者而高瞻遠矚,雄視五洲四海的風雲,可為聖賢輔主而立下蓋世奇功,可為人間一切邪風妖氣而鳴不平,可為江海的狂瀾而洗練心聲!可為姜尚垂綸獨釣渭水而悄悄的守候,可為人民的苦難而勇於磨礪,可為天下的興亡而發出千里馬的長嘶。“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這是詩人給出的最好的回答!聲如洪鐘,響徹雲霄。振全章而鼎沸,貫精神於天地!發詩思如萬馬奔騰,拔劍器若千軍湧動。秉大德於天地,鳴正氣於胸襟,使人心之所向,澤蒼生於古今!

想到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那首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古人感動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人生的眼光,修為,處世,立身的境界,所以這首詩得以傳世於千載而驚警於天下。

今人黃莽的詩句:‘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的詩已經在王之渙原詩的境界上更博大了一層更為精進的思想境界!一個人只有站在人生思想的高階,才能把視野投向更廣闊的天空,才能看的更遠,才能屹天地而巋然不動!才能把整個遼闊的宇宙收藏在心間,把天下的重任擔當在肩頭,把人民的苦難牽掛在心裡,才能像周文王那樣開啟一個八百年的壯麗的河山,才能把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做的更美!於天下有擔當,勝匹夫之獨行!為泰山之崛起,鳴大國之心聲!

壯哉!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恰如詩聖杜甫在泰山之絕頂發出的千古絕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樣的貫穿於整個宇宙時空讓人血液翻騰震耳欲聾的黃鐘大呂!

壯哉!登高方識遠,天地納於心!這樣的詩將會感動多少代,多少熱愛生活的人們,多少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攀登者!為這首詩的感動,在這裡我再為作者深情的寫首詩吧!

致金寨詩人黃莽

江河源上古,崖面貫精神。

心為寬宏博,眸當險峻深。

水清人養志,峰秀霧彌珍。

大美懷天地,知山永作鄰!

2015年12月17日立馬崑崙|戎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