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耕耘不輟,豐收如期

作者:劉白

今日秋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到來。

2021年,中國糧食生產迎來“十八連豐”,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2022年夏,中國夏糧產量達2948億斤,勾勒全年“豐收答卷”;而此刻,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開始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之忙,麥浪滾滾的大地正在孕育新的奇蹟。

光明時評:耕耘不輟,豐收如期

曾經,“饉”“旱”“兇”“歉”充斥我們的歷史,現在,“饑荒”只留下一個遙遠的背影;

曾經,“誰來養活中國”讓我們難以釋懷,現在,中國人的飯碗被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對於一個數千年與飢餓抗爭的民族而言,“吃飯”曾是多麼關鍵而又沉重的命題!國家權力的象徵,是烹飪器具“鼎鼐”;政治勢力的崛起,首先要實現“積糧”;賴以謀生的職業,被稱之為“餬口”,最為理想的生活,不過是“溫飽”。

哪怕就問問上一代人,誰能想到,盼了千年的小康真能一朝夢圓;僅僅上溯一個世紀,誰又能預料,十億人吃飯這個“地球級”難題竟能真的解決!

靠什麼?靠戰略謀劃、靠制度優勢、靠技術革命,而這一切,最終都要落實於“奮鬥”二字。

奮鬥解決了“有沒有”,我們還要向“好不好”持續探索;奮鬥完成了“量積累”,我們還要向“質提升”克難前行。今天,良種、良田、良法齊推進,每一個領域都在進行一場不息的接力:

我們在土地上深耕——

面對鋼筋水泥對耕地的蠶食,我們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實現佔補平衡;面對土地的超負荷利用,我們推廣保護性耕作、創新生態改良,讓黑土地重新冒出油花兒,讓“山荒聊可田”變為“地力常新壯”。

我們在科技上著力——

測土配方取代了“大水大肥”,衛星播種取代了“漫山撒種”,“靠雲吃飯”取代了“靠天吃飯”,我們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讓現代農業星火燎原。

我們凝聚起戰略人才的力量——

袁隆平田壟抱禾,讓育種術變成中國糧、讓中國糧裝滿中國碗;林佔熺窯洞種菇,用技術牽起山海情、將希望種進西海固;有人讓鹽鹼土壤萌生希望,有人讓高寒之地孕育新生——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嘔心瀝血、接續奮鬥,帶來了囤滿倉溢,夯實了大國底氣。

天道必然酬勤。過去幾十年,全球擺脫飢餓的人口中有2/3在中國,第一個實現聯合國“零飢餓”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超速向高能量、高蛋白轉變的是中國!什麼是由富而強、什麼是歷史鉅變?不妨看看足以寫出一部歷史的、每個中國家庭的餐桌!

大地、耕種、果實——永遠代表著苦心不負、勞有所獲,永遠傳遞著踏實感和安全感。所以,豐收節不僅僅屬於中國農民,也屬於每個沉潛於自己領域的耕耘者,在這個節日到來之時,讓我們在自己的行業中“行其田野,視其耕芸,計其農事”,共品事業之甘苦、長思奮鬥之所得。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資訊僅為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絡(0531) 8519 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