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身邊最近有很多人都進入了催婚後又被“催生”的人生階段,開始焦慮“到底要不要生小孩”。“丁克”這個似乎有些過時的詞也隨之重歸人們的視野。

丁克泛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主動選擇不生育的家庭。他們接受、認同而且主動實踐“沒有孩子”的生活方式。

然而,當社會進入老齡化,那些當年選擇“丁克”的朋友現在已經老去了,他們現在後不後悔呢?

他們不用帶娃、退休金花不完,但是,真的過得好嗎?

今天

我們就來談談,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淒涼嗎?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01我,66歲,堅持丁克40年後,終於後悔了,因為一場病

鄰居王大娘今年66歲了,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到現在為止已經堅持丁克40年了。

王大娘當年跟她老伴也算都是“文化人”,他們26歲時結婚,26歲在現在看來還是“小鮮肉”,但在王大娘年輕的那個年代,已經是非常大齡了。

結婚以後,前幾年她們一直在忙事業,加上那時候王大娘身體不是太好,於是就沒有要孩子。

在王大娘和老伴30歲的時候,他們從國外旅遊回來的親戚那裡聽說了“丁克”這個詞,而且正好那時候國內也開始傳這個詞了。

他們

剛知道有丁克這個說法的時候,對這個新潮的說法倍加推崇,於是直接就加入了“丁克”的隊伍。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就這樣,從

他們

那個決定開始,到現在已經40年的時間了,可以說,這40年的時間裡面,

他們

一點都沒有後悔過。

那時還經常給親朋好友炫耀,沒有孩子的苦惱,沒有生孩子的壓力,過得真是瀟灑。

但是,故事真正的轉折就發生在前段時間。王大娘的老伴生了一場病,做了一次大手術,就在住院期間,他們感受到了“丁克”的淒涼。

旁邊也是跟她們差不多大的一對夫妻,病情也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們有一個兒子。住院這一週的時間裡面,兒子和兒媳婦是不定時就過來探望,連5歲的孫子都來了好幾次,兩個人的病房裡面,經常聽到旁邊的歡聲笑語,各種噓寒問暖。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反觀王大娘這面就比較“清苦”,來來回回就她們兩個人。

堅持了近40年的丁克思想,這個時候王大娘和老伴都開始有些後悔了,如果自己當初心軟一些,生個孩子該有多好啊。

看著其他老人在一起和自己的兒子孫子在一起多幸福,如今自己老兩口只能夠在一旁尷尬的看著。甚至不敢告訴大家自己是丁克,既怕別人知道自己後悔了,也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自己。

王大娘對自己年輕時候的決定痛苦不已,雖然他們兩口子錢財不缺,但是人到老年的孤獨感卻是難以改變的。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02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丁克的生活,而不想生孩子呢?

其實,像王大娘這樣的丁克家庭現在還不少,很多電視節目和網站都有類似的採訪,就是問大家

為什麼不想生娃?每一個答案裡,都有著

硬邦邦

的現實。但歸根結底,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第一,生存壓力大

在當下這個迭代飛速的時候,房價飈漲,沉重的房貸,車貸,戶口問題,職位晉升,瘋漲的物價,微薄的工資,階層的固化,逃無可逃的競爭……等等各種生存壓力如泰山壓頂,哪一個詞拎出來,都令人透不過氣。

可是,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苦,就是時代關鍵詞,也是當代的精神困境。在這種困境中,每個人都自顧不暇,累不堪言,生存步步維艱。你讓他再去生個孩子?太難了。

特別是一些低收入的家庭,育兒負擔太大,子女教育支出大。做過父母的人都明白,孩子的教育,是極其耗錢的。在北京,要把一個孩子撫養到上大學最低成本是80萬。

從奶粉,到尿片,到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的各種花銷,到各種培訓班,到課外活動,到五花八門的遊學,還有旅行、度假……哪裡不花錢?承受不起的人,就猶豫了。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第二,擔心自己的前途

有些女生擔心生孩子的事情,會在職場中受到重重阻礙,面臨一系列獨有的困境,比如之前“女員工懷孕被辭退”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有企業在面試時,會拒絕考慮近一兩年有生育計劃的女人。

而生完孩子重回勞動市場的女生,可能也會因為要分出精力照顧孩子,被上級或同事認為無法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精力,這些都會讓人產生很多顧慮要不要生孩子。

當生孩子這事成為了阻礙甚至束縛,甚至要被迫失去許多機會時,一些女生就不願意再為了生孩子而犧牲事業的發展。

特別是對於許多有明確的夢想、目標和計劃的女生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難以彌補的BUG,不得不慎重考慮取捨。

除此之外,還有些女生自己本身都還不成熟,依然有可能像青春期一樣“叛逆”。心理不成熟的情況下,意味著可能無法善待孩子,會傷害孩子。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03沒有盡到養孩子的責任,就得承受沒人養老的“孤苦”

國內目前有多少不生孩子的家庭?一直是個統計盲區,但早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在日本孤獨死的情況比較嚴重。所謂孤獨死,就是當去世時身邊沒有親友,當鄰居聞到惡臭才發現他們已死。

日本NHK一部叫“無緣社會”紀錄片顯示,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約佔日本總人口的30%,然而每年竟然有超3萬人遭遇“孤獨死”。

紀錄片發現,“孤獨死”主要發生在人際交流貧乏的人群當中,比如獨居、喪偶、無子等人群,他們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不與社會發生關聯。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目前國內查詢不到孤獨死的統計數字,但國內空巢現象在城鄉普遍存在,而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獨自生活的老人就有孤獨死危險。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錢,當然不是問題,你可以住頂級的養老院,僱世界各地的保姆,還可以花錢找人陪你聊天。但對於絕大多數並不富裕的人來說,孤獨終老的代價可能就是極其悲慘的晚年。

你可能會說,到時候有人工智慧幫助養老,但是,人工智慧擅長的是運算和處理資料,比如像圍棋這樣規則確定的專案,或者工業流水線上的固定重複操作。

也就是說人工智慧,只能幹能被“編碼”的工作,那些精細化和人性化的操作它是沒法乾的,這最後還得靠人工,比如彎腰屈膝保持平衡,這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是極其難以克服的挑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演算法有希望可以實現這一點。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以前聽說過一句話,

叫作

“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

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從王大娘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很不爽”。

事實就是如此,年輕的時候,你們沒有盡到生兒育女的責任,選擇瀟灑自由的過著自己的二人世界,痛快

享受著“無孩一身輕”的快感。

但是,人到老年,你們自然享受不到兒孫環繞的天倫之樂,或許你們有錢,但是真的買不來親情的陪伴和孤獨!

任何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都意味著你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人正是處在各種聯絡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也要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丁克是“即時滿足”的,當時你就能享受到沒有孩子的快樂。但是,即時滿足類似於大腦分泌的多巴胺,那是一種非常容易得到的、廉價的快樂,同時也是最廉價的毒藥。靠追逐多巴胺去實現快樂是低階的。

而生孩子卻是“延遲滿足”的,延遲滿足類似於大腦分泌的內啡肽,那是你付出辛苦之後才能得到的獎勵。

相比於多巴胺的廉價獲取,內啡肽的快樂則要辛苦得多,因為養育孩子是個艱辛的過程,但也正是如此,你老了以後,才能享受到有孩子的好處。所以,我想對大家說,你想你的人生過得更好,請追逐內啡肽,遠離多巴胺,你覺得呢?

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會很可憐嗎?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