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花籃圖》是南宋宮廷畫家李嵩的作品。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記載:“李嵩,錢塘人,少為木工,頗達繩墨,後為李從訓養子,工畫人物、道釋。得從訓遺意,尤長於界畫,光、寧、理三朝畫院待詔。”可從兩個資訊點確認《花籃圖》是畫家李嵩的作品,一是從《花籃圖》本身,在《春花籃圖》的右下角、《夏花籃圖》《冬花籃圖》的左下角皆有“李嵩畫”三字款書,三幅圖上也均有“項子京家珍藏”印;二是在文獻著錄上:清代著名鑑藏家吳其貞在其《書畫記》中也記載了李嵩《花籃圖》相關資訊,“又李嵩《花籃圖》四張。皆識:‘李嵩’二字”。李嵩現存世的《花籃圖》有三幅,分別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龍美術館。三幅畫構圖及表現手法一致,均是三角形構圖,背景不著一筆。

《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花籃位於畫面的正中位置,每個籃中都各有五種花卉,穿插有序,分別表現春、夏、冬三個季節的時令花卉。比如《春花籃圖》中畫的有白碧桃、海棠、迎春花、林檎等春季花卉;《夏花籃圖》中,有蜀葵、梔子花、石榴花等夏季的花卉,主花是鮮紅的蜀葵;《冬花籃圖》中,有瑞香花、茶花、水仙、臘梅、綠萼梅冬季花卉,茶花位於主花的位置。全畫在筆法上嚴謹精細且極具寫實,以雙勾法描繪花卉,設色上重彩填染,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屬於典型的南宋院體花鳥畫富麗畫風。上文提到,李嵩是木工出身,《花籃圖》中對藤編花籃細緻入微的描畫可能得益於少時的木工經驗。李嵩對《市擔嬰戲圖》貨郎擔的描繪完美展現了其精湛的繪畫技法。

《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花籃題材出現與宋代插花風俗盛行《花籃圖》是以竹籃插花作品為主要繪圖物件,以寫生式的表現手法將插花繪滿整個繪畫空間。宋代之前,很少見到有在作品中以裝有花卉的器物為主體的作法,這種插花題材從宋代開始流行開來,存世的花籃題材作品有趙昌的《花籃圖》、南宋佚名《花籃圖》等。為什麼宋代開始出現這種獨立插花題材呢?這與宋代插花的普及,並逐漸走向世俗化、大眾化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宋人的賞花習俗從唐朝就已經開始並得以延續,例如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圖》,描繪的就是宮中貴族婦女頭戴簪花。到了宋代,花卉種植技術日益精進,種植面積比前代擴大,賞花習俗也具有極強的普遍性與世俗性,花卉在人們的飲食、居住、日常交往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黃永川在《中國插花史》中認為宋代插花至少呈現出如下的特徵與成就:宮廷對插花的重視;插花理念與理學的結合;文人雅士的倡導;鑑古之風盛行對古董器物插花觀念的提倡;各類造型和質地的新花器的出現,以及寺院、庶民階層對插花藝術的熱情響應。宮廷插花宋代宮廷插花規模非常大,插花活動是宮廷一大盛事,並由四司六局專門機構負責宮廷的花事。宮廷插花也可分為日常插花和節日插花兩類,日常插花以裝飾為主,節日插花排場則更大,猶如一場插花盛會。宋代宮廷對於插花的花材、花器也都有講究。在花材的選取上,以名貴豔麗的品種居多,主要以牡丹為主,搭配海棠、山茶、梔子等。李嵩《花籃圖》中的花卉正是宮廷最喜愛的名貴花材,在賞花之日或節日之時還會用專門的技術處理花卉,保持其鮮豔度。在花器的選取上,多選擇宮中的官窯瓷器、大食玻璃等貴重花器。無論在花材的選取上,還是花器的安放上,宮廷對插花、賞花一事都極為看重。

《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文人插花與賞花風俗花與宋代文人的生活關係極其密切,宋代文人內斂、理性、清雅的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特徵。宋代的文人插花是一種內容重於形式的審美之趣。在宋代文人的推動下,“插花、掛畫、點茶、焚香”視為“四藝”。北宋中後期,文人士大夫階層也掀起了一股喜梅之風。到了南宋,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注重內在化的道德觀念,也常常將花擬人化,以花表達人生的理想,插花也多用於文人歲朝清供欣賞。和宮廷插花不同,文人在花器和花材選擇上,多使用仿古彝器或者瓷器。在插花的花型意態上,更偏於自然化的枝形。此外,在文士群體中間,還有專門的理論著作來談養花技術,及如何維持花期等。

《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北宋徽宗《文會圖》、南宋牧溪《觀音圖》裡的插花影象所體現的便是文人插花清雅素樸之味。(三)民間插花民間插花主要受宮廷士大夫插花的影響,與市井生活結合得更為緊密,和宮廷插花風俗一樣,按照季節時令的不同進行插花。但是宋代民間插花不似宮廷插花那麼華麗,也不似文人插花那麼注重花卉的內在品格,宋代市井百姓插花隨意且自由,插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美觀,或是裝點店面。到了特殊節日,插花還能起到驅邪納福的作用。從傳世的宋代風俗畫、民間壁畫就可看到民間插花的景象,在河北宣化張氏家族墓中就有幾處對瓶中插花的描繪。

《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此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裡也有三處賣花的場景:一處在護城河的拱橋橋頭,賣花人手裡拿著一束深紅的花枝,正向兩個路人熱情兜售;另外兩處都在孫羊店前。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插花風俗由上及下,蔚然成風。三、《花籃圖》中節令文化與四時觀宋代是花卉文化和“四時”美學觀念成熟的時期,人們的日常活動都要依四時而作。宋代傳世的很多山水畫花鳥畫作品都是觀“四時”而作。如佚名《四季叢花圖》、馬和之《豳風圖》、劉松年《四景山水圖》等。

《花籃圖》,宋代節令插花畫!

或專為節令而制的畫作,在元宵節的節令畫代表有北宋易元吉《元宵圖》、李嵩《貨郎圖》等;描繪七夕節令的代表作有李嵩《漢宮乞巧圖》,蘇漢臣《秋庭嬰戲圖》裡姐弟二人所玩的“磨合羅”玩具也是七夕節民間市場上的暢銷物之一。傳為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也有同樣畫幅的《冬景嬰戲圖》,兩幅圖的構圖基本相似,很可能是宮廷根據時節的不同來裝飾的屏風畫。宋代也是年畫的初興期,在南宋臨安市場上還有專門賣紙畫的小攤,年畫市場一到過節就空前繁榮,民間在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貼上鍾馗畫。這種掛四時花卉的風氣到了明清時期依然盛行,甚至影響到了文人書齋裡的裝飾,文徵明所畫的《寒林鐘馗》便是在新年掛在書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