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沁閣之“沁”如何詮釋?何鏡堂解析廣州國家版本館建築設計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報記者 付怡 孫磊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 林桂炎 賀全勝 李峰爍

7月30日,中國國家版本館開館暨展覽開幕式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舉行。與此同時,坐落於廣州市從化區鳳凰山麓、流溪河畔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也迎來開館日,向世人展示它獨有的嶺南魅力。

當天,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探訪了廣州國家版本館。流溪河水縈繞的前廣場、五嶺造型的館名石、狀如書卷的文沁橋、“植根中華”的格木古樹、厚重雄偉的“文明基石”……這座充滿深厚中華文化底蘊、鮮明嶺南特色和強烈時代氣息的建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設計。

在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何鏡堂院士對廣州國家版本館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度解析。

文沁閣之“沁”如何詮釋?何鏡堂解析廣州國家版本館建築設計

在廣州國家版本館,現代與傳統結合,人文與自然交融

談設計理念:

以青山綠水、嶺南精神體現文沁閣之“沁”

羊城晚報·羊城派: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的總體設計理念是“中華典藏、嶺南山水、時代新韻、文明燈塔”。這16個字如何體現?

何鏡堂:首先,要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廣州國家版本館背後是鳳凰山,前面是流溪河。廣州國家版本館整體佈局依山就勢,層次遞進,傳承中華傳統禮軸形制。我們借鑑了中國傳統殿堂式建築的風格,體現出很強的空間序列感,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中軸線。建築群順著一條清晰的主線延伸而去,與名山綠水環抱交融。

同時,要展現嶺南文化的特性。我們從大量的廣東傳統建築裡提取靈感,例如鎮海樓、中山紀念堂等。廣州國家版本館將中華傳統文化、嶺南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打造出四周環繞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嶺南園林,讓人們一看到就知道:這是中國的、嶺南的、有時代氣息的建築。

文沁閣之“沁”如何詮釋?何鏡堂解析廣州國家版本館建築設計

廣州國家版本館應當成為嶺南文化的當代標誌。因此,我們的團隊既要考慮到中華文化數千年曆史底蘊,也要思考如何展現我們的嶺南文化特色,還要將這二者的內涵與時代結合。

羊城晚報·羊城派:中國國家版本館由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組成。在命名上,廣州國家版本館得一“沁”字。在設計上,如何體現出這個字的內涵?

何鏡堂:“沁”字的偏旁有三點水。對於“沁”字,我們作為建築設計者的理解是,文沁閣要體現出嶺南地域的青山綠水和鬱鬱蔥蔥,以及嶺南人的實幹精神和生命力。

我們多處運用了水的概念,將藍天綠地映襯在整個建築群中。同時,建築中有許多細部的刻畫,例如簷部可以形成自然的光暈,天光綠意相互融合,這也是對“沁”字的一種表達。

文沁閣之“沁”如何詮釋?何鏡堂解析廣州國家版本館建築設計

談嶺南風格:

重點考量嶺南歷史文化和氣候環境

羊城晚報·羊城派:廣州國家版本館的建築設計,是如何體現嶺南特色的?

何鏡堂:我們強調建築要體現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融合。具體而言,地域性分為兩方面,一是嶺南的歷史文化,二是嶺南的氣候環境。

廣州有2000多年的歷史。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革命的發源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嶺南的人文情調是實幹、通融、求新求變的。我們將這種精神風貌加以提煉,用建築語言展現出來。

嶺南的氣候環境特點也要考慮。廣東氣溫高,雨水多,這要求我們做好遮陽、遮雨、防潮、通風、隔熱等。整個建築群中有很多飄簷,都做得很大很深,利於遮陽。我們透過建築本身的通透性,做到遮陽、防潮和通風,同時體現出嶺南建築本身的特點。

在體現時代性方面,我們基於廣州國家版本館的功能,運用了世界上很多先進技術和先進材料。安全、防火、防潮很重要。

文沁閣之“沁”如何詮釋?何鏡堂解析廣州國家版本館建築設計

羊城晚報·羊城派:請您為我們介紹廣州國家版本館設計的一些巧思。

何鏡堂:首先要講講廣州國家版本館的主體建築文沁閣。文沁閣的設計吸收了廣州鎮海樓的特性,但絕非完全複製,而是將鎮海樓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精神加以發揚,文沁閣有一個很大的座臺,代表著文明的基石。

文沁閣看似和鎮海樓一樣,都是五層,每層都有很大的飛簷;但進去後會發現其實是七層。我們在七層設計了瞭望平臺,可將建築群的景色和南面的田野、青山盡收眼底。

走過文沁亭後,水池裡面有棵樹。這是一棵有著200多年曆史的格木古樹,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將其保留,使其成為整個建築群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保留古樹,同時協調設計性,我們將整個建築群稍微往東側移動了一點,使得這棵樹不會在建築群正中間,而是偏西一點。

文沁閣之“沁”如何詮釋?何鏡堂解析廣州國家版本館建築設計

在水墨園中,我們加入了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方端硯。水池裡的水不深,水底選用黑色石材,水就像墨一樣黑,能映出非常美麗的倒影,如同一張國畫,我們稱之為“水墨丹心”。

一座具有嶺南風情的建築、一棵200多年的古樹、一方最大的端硯,三者融為一體,構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廣州國家版本館南面的這塊地,我們希望這裡日後成為稻田。因此從建築群整體上看,廣州國家版本館可謂是“既藏於名山,又立足於後代”。

我們認為,將來展出時,廣州國家版本館這一建築群本身,就是我們要展示的第一件作品。希望它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成為傳世經典的中華文化殿堂形象。

談古今融合:

結合現代理念技術與傳統文化形態

羊城晚報·羊城派:在廣州國家版本館的設計過程中,您認為主要的難點是什麼?

何鏡堂:廣州國家版本館從設計到建成,歷時三年。我認為,主要的難點是傳統文化與時代的結合,難就難在如何把握好尺度,讓人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建築既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現代氣息。

我們把現代建築的理念、技術、材料,跟傳統的建築文化、形態相結合。建築的外牆遠看都是平行的橫線條,但是走近細看就會發現它是立體的,在陽光下會形成陰影,陰影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

這一設計融入了傳統建築的溫度。傳統建築中因人工物料加工而留下的磚縫,是歷史的掌紋。如果用平板的金屬或者玻璃材質來做,就沒有這個感覺了。

文沁閣之“沁”如何詮釋?何鏡堂解析廣州國家版本館建築設計

此外還有色調的使用。我們將淺灰、中灰、深灰的磚塊相結合,體現出中國水墨丹青的文化品位和嶺南建築的傳統色調。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我們需要找到合適的石材,反覆對比。最後搭配出來的效果如同墨分五色,我認為這恰當地傳遞了嶺南建築傳統的文化氣息。

羊城晚報·羊城派:廣州國家版本館背靠鳳凰山。在與地形地貌的融合方面,是否有設計難點?

何鏡堂:建築一定要跟地形完美融合。廣州國家版本館背靠鳳凰山,必須考慮暴雨等極端天氣可能造成的影響。我們在建築後面設計了一條洩洪溝,將所有的山水截流,在建築兩邊形成溪流的景觀。

這些水最後都會匯聚到前面的月池,當月池蓄滿水,水將通過出口流向流溪河,相當於重建了一個生態系統。正因如此,月池、水墨園裡的水都是活水。我想,這樣的設計,讓人文與自然環境實現了真正的交融。

談中國建築:

建築體現中國底蘊、文化自信

羊城晚報·羊城派:在您看來,當代中國建築在國際上影響力如何?

何鏡堂:文化,是中國建築的靈魂。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我們的建築同樣有這種文化自信。如今,中國建築與海外建築同臺競爭,我們始終是不卑不亢的姿態。

過去,我們有一些建築是外國人在做。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新一代建築力量在崛起。廣州國家版本館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個當代標誌,更要體現我們嶺南建築的文化魅力。這個建築可以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加強文化自信,讓世人瞭解到中國的底氣。我們希望,廣州國家版本館既有國際高度,又有中華底蘊,展現出時代的風采。

責編 | 樊美玲

編輯:樊美玲

【來源:金羊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