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大多數節日,無論是咱們本土的傳統佳節,還是西洋那邊的“舶來品”,中國人幾乎都能把它們過成——雙11+情人節。

買買買,送禮物,再一起出去嗨兩下。。。。。

目前,中華大地上,不適用於這套“過節程式”的,貌似也只有清明節和中元節了(農曆七月十五)。

“清明節快樂”?“中元節快樂”?好像很少有人會這麼說。

送“清明節”禮物?別是給“燒”過去的吧。。。。

然而,換做西方人,他們偏不,對於那些跟“亡靈”有關的節日,照樣要搞成一個熱烈的狂歡,購物的高潮,甚至帶著惡作劇的味道。

比如,咱們下面要講的這個英語文化圈中的“鬼節”——萬聖節。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傳說裡,農曆7月15這天,鬼門關大開,地府的亡靈們都湧向了人間“搞事情”。

到了那天,人們都會早早回家,避免碰見出來“過節”的大小鬼魂招惹到“晦氣”,路上冷冷清清,沒誰會主動跑到外面和“亡靈”們一起“慶祝節日”。

相對於咱們的中元節,英語文化圈的鬼節,是11月1號的“萬聖節”。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號,則被過成了一個刻意尋求刺激感,全民社交的狂歡活動。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這天,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穿著稀奇古怪的恐怖服裝,挨家挨戶地敲門——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

孩子們被教育,只會敲開那些開著燈,並且佈置了萬聖節裝飾的人家,否則不許打擾;另外,討糖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

只是,玩過了頭的話,孩子們也很可能掌握不好“分寸感”。

但在這一天,大人們一般都不太計較——因為,在他們眼中,這天就應該嗨起來,普通的惡作劇都是可以容忍的。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要說精靈鬼怪之事,在咱們的理念中,最好都是敬而遠之的,為何西方人卻偏要把它包裝成一個狂歡、刺激、放任的節日,甚至,在夜色的掩護下,還要穿上奇裝異服進行Cosplay,打扮成各路妖魔鬼怪出去“鬼混”呢?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實際上,最早的時候,人們“扮鬼”,就是要嚇唬鬼的。

萬聖節的英文Halloween,為All Hallows‘ Eve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諸聖節的前夜”。

它是凱爾特人的傳統民俗和基督教文化互相“結合”的產物,被愛爾蘭人發揚光大並帶到了美洲新大陸。

基督教傳入愛爾蘭島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約公約5世紀,在英格蘭牧師帕特里克的“感召”下,愛爾蘭人才“沐浴”到了主的光輝。

後來,這位帕特里克牧師被尊稱為了聖帕特里克,如今大英帝國國旗中,代表愛爾蘭/北愛爾蘭的那個紅叉,就叫做“聖帕特里克十字架”,和代表英格蘭的“聖喬治”,代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一起組成了當今這個米字旗。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在基督教剛傳入愛爾蘭島的時候,他們和隔海相望的凱爾特同胞蘇格蘭人一樣,早就有了過“亡靈節”的傳統——在他們的文化中,這又被稱作

薩溫節。

按照古凱爾特人的信仰,新的一年從11月1日開始,這天就是薩溫節。

在薩溫節的前夜,10月31日,又被認作一年中的轉折點——冬日將近,樹葉飄零,生命離開地面開始啟程進入新的迴圈,大地也將冬眠,儲存能量以便更好的迎來新的日子。

同時,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會在當晚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在活人中尋找替身,藉此還生。

為了防止自己被“選中”,凱爾特人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來向死亡之神獻禮。

而且,他們還會用動物的頭骨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圍著篝火跳舞,發出古怪的叫聲,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以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最早由來。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可能,一些人又覺得以上的折騰,力度還不夠大,乾脆就豁出去了,自己主動扮鬼,來迷惑和嚇唬那些亡靈——跟對手一樣的打扮,分不清敵我;或者偽裝成更兇猛的鬼魂和超級惡靈,讓真正的亡靈們受到驚嚇,退避三舍。

於是我們看到,至今,在萬聖節的狂歡中,那些扮鬼的造型,個個堪稱驚悚——食屍鬼、女巫、蝙蝠、黑貓、貓頭鷹、無頭小精靈、殭屍、骷髏、南瓜頭、惡魔、陰屍、吸血鬼和科學怪人等等。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到了中世紀,凱爾特人皈依基督教後,他們發現,哎呀,好巧啊,自己的這個傳統民俗,竟然和基督教“諸聖節的前夜”為了紀念殉道者的“大彌撒儀式”,趕到了同一天。

於是,他們“機智”的把民俗掛靠到了有神權加持的“諸聖節的前夜”上面,逐漸演變成了當今的Halloween。

不過,從中世紀到近代早期,這個Halloween的過節群體並不很廣,只流傳於蘇格蘭、愛爾蘭和少部分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群體中。

雖然如今的英倫三島,超級喜歡過萬聖節,但一般來說,近代的英格蘭人,都是不過這個節日的。

直到美國“闊”起來後,萬聖節才重新“傳”回了英格蘭,並廣泛播撒於諸如大洋洲和加拿大等英語文化圈地區。

在美國,雖然早期的統治層多出身於英格蘭,但他們的白人群體中,人口基數最大的,是德裔和愛爾蘭裔。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就這樣,靠著大量的歐洲移民,在舊大陸處於邊緣化的萬聖節開始在美國茁壯生長,遍地開花,進而又被推向世界。

比如,萬聖節

中的娛樂元素和捉弄人的氣氛,還有那種釋放壓力的狂歡、購物的理由,都是融入美利堅文化後發展出來的。

另外,其中的一個主要元素——“南瓜燈”,之所以用南瓜,而不選擇別的植物,也主要是因為,南瓜在美國非常容易獲取而且適合雕刻。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小孩子提著燈來“惡搞”,源自於一個古代愛爾蘭的傳說。

說是有一個名叫傑克的混混,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搞得惡魔不敢下來。

然後,傑克就與惡魔談了條件~惡魔如果想下樹,就得答應施法,讓他永遠不會犯罪。

沒成想,惡魔在做法滿足了傑克要求的同時,還留了一手。

這導致,傑克死後,其靈魂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他的亡靈只好靠著一根小蠟燭指引,飄飄悠悠的在人間遊蕩。

早前,在愛爾蘭,這根蠟燭是被放在一個大紅蘿蔔雕刻成的燈籠內的。

不過,當移民們到了新大陸後,發現南瓜比紅蘿蔔更便宜更好用,乾脆就用南瓜換掉了傳統的胡蘿蔔。

結果,至今,萬聖節的時候,全球出來嗨的人們,都提著南瓜了。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類似萬聖節的,還有墨西哥的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奧地利的“全亡靈周”(Seleenwoche),雖然日期不同,傳說各異,但“慶祝”的方式卻和萬聖節非常接近——購物、扮鬼和狂歡。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墨西哥的亡靈節狂歡遊行

不得不承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就是這麼的神奇。

咱們過鬼節,主要就是擺貢品和燒紙錢祭奠——一方面是請求亡靈們保佑後人平安幸福;另一方面,則是供給祖先們在“那個世界”的生活。

也就是說,在東亞文化圈中,人死了,對家人而言,感覺上就像一個人離家後永不歸來似的。覺得你在外邊無依無靠的,怕你在“那個世界”餓著,凍著,所以得定期給你轉點錢。

燒紙算是向已逝的先人行孝的一種延續行為。

顯然,“鬼節”,就是一個人間往地府“打錢”的重要日子。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國人的想象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地府計劃經濟?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和紙房子一起燒掉的,得有“產權證”才說得過去

而西方,卻將“鬼節”過成了一個人間的購物季和狂歡季。

只是,中國人會定期給已故親人燒紙錢,以供其在陰間生活,而外國人不燒紙,他們的祖先在“那個世界”花什麼呢?

個人感覺,答案可以有這麼幾個:

1。造紙術普及之前,咱們中國的古人在陰間怎麼生活,他們就怎麼生活唄;

2。伊斯蘭教或者基督教信仰的國家,只要生前好好侍奉真主/上帝,死後的生活,你的神自然會安排妥帖——當然,這要根據你活著的時候的“表現”。

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圈,歷來特別講究生前為死後“攢錢”的操作——信徒們總愛去教堂捐錢交換“救贖”~類似於咱們上班的時候交養老保險,死後按時領取退休金,領多少,跟你之前交的“基數”有關。

“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萬聖節”的由來

中世紀天主教也以煉獄來威嚇信徒,迫使他們購買贖罪券以減輕將要在煉獄裡受的刑罰

因此,他們認為人死後,只要生前繳夠了“基數”,就能和上帝在一起了,有吃有穿有神罩著。定期往墓地上放把鮮花讓幽靈們聞聞就ok了。

而那些基數不夠的,都是他自己生前造化的問題,只能下地獄了,活人再著急,也幫不上什麼忙。

典型的,像但丁的《神曲》裡面,對天堂和地獄的詳盡描述,從中人們也可以看到,在那裡,似乎是完全用不著錢的。

當然,地獄提供的“服務”,就比較一言難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