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鬧鐘在清晨響起,早上你趕早車上班,中午休息半個小時,傍晚你趕車回家,晚上吃晚餐,夜晚上床睡覺。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慶祝生日、悼念祭日。一代代人在興衰。整個人類的存在都與時間的流逝息息相關。

但是,這個“時間”本身,卻又不像任何物質實體的存在,我們實際上看不見,也摸不著。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幾千年來,這一直是宗教、哲學和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但一直未能找到一個可以適用於各領域、具有通用性與一致性而不矛盾的定義。

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古代的時間概念

古代文化,如巴比倫文化、古希臘文化,如佛教、印度教等,有一個時間之輪的概念:他們認為時間是迴圈輪迴、週而復始的,佛教中稱之為時輪金剛法。強調人類(內時輪)與宇宙(外時輪)的相似性和對應性,以及本尊的覺悟時輪金剛(另類時輪)。這種對應的產生基於宇宙和眾生的身體都是由於眾生心習習性的作用而產生。宇宙就像一個眾生身體的複製品。宇宙和個人是不二元的,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佛教認為,萬事萬物經歷了創造、毀滅和重生的重複輪迴迴圈。時輪金剛本身是空性的(即本質),不是獨立的現象,而是依賴於條件的現象(經典的中觀立場)。宇宙體和個人體是由各種依賴起源的迴圈組成,每一個緣起輪迴,包括越來越小的緣起輪迴,都依賴於其他緣起輪迴而生,因此它本身是空的。

希臘哲學家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時間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幻覺。柏拉圖相信時間是由造物主在同一時刻創造的。他說時間是天體的運動週期。亞里士多德認為時間與運動相關,時間並不獨立存在,而是與物體的運動相關。他認為時間與天體的運動有關;人類之所以能分辨時間,是因為天體的軌道週期,因此有一個持續時間。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將時間與天體的運動週期等同起來。亞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學》第四卷中,將時間定義為“相對於之前和之後的運動次數”。

羅馬帝國末期的、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聖奧古斯丁對時間的本質進行反思,說:時間是什麼?如果沒人問我,我明白;如果我想向提問的人解釋,反而越說越說不清楚。他用時間不是什麼、而不是時間是什麼來定義時間,這種方法類似於其他否定定義中所採用的方法。聖奧古斯丁將時間稱為心靈的“擴張”,透過它同時掌握記憶中的過去、注意力的現在、和期望的未來。

經典的時間概念

牛頓相信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萊布尼茨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萊布尼茨和牛頓的解釋之間的差異在著名的萊布尼茨-克拉克通訊中達到了頂點。

17世紀和18世紀的哲學家質疑:時間是真實的和絕對的,還是人類用來理解和排序事件的知識概念?這個問題導致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現實主義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可以透過按順序、在一個維度中發生的事件來感知。牛頓說我們只是在佔用時間,他說人類只能理解相對時間。相對時間是對運動物體的測量。

反現實主義認為,時間只是人類用以認知事件的一個方便的概念。除非有可以與之互動的物件,否則無時間可言,這稱為“關係時間”。笛卡爾說,為了理解時間是什麼,人的頭腦需要承認時間。康德認為,除非我們親身體驗,否則我們無法知道某物是什麼。

康德1781年在其《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時間不是一個經驗概念。因為如果時間的表徵不作為先驗的基礎存在,就不會感知到共存和繼承。如果沒有這個預設,就無法向自己表示事物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同時存在,即同時存在或相繼存在。他將時間描述為一種先驗的直覺,它使我們(連同其他先驗的直覺、空間)能夠理解感官體驗。

在康德看來,空間和時間都不是實體,而是兩者都是系統心理框架的元素,它必然構建任何理性主體或觀察主體的經驗。康德將時間與空間和數字一起視為抽象概念框架的基本部分,在其中對事件進行排序,量化它們的持續時間,並比較物體的運動。時間並不是指任何一種“流動”的實體,也不是指物件“穿過”的任何實體,或者是事件的“容器”。空間測量用於量化物件的範圍和距離,時間測量用於量化事件的持續時間和事件之間的距離。時間被康德指定為純粹概念或範疇的最純粹的圖式。

以優美的文筆和具豐富吸引力的思想著稱、獲得1927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認為,時間既不是一種真正的同質媒介,也不是一種心理結構,而是擁有他所說的“持續時間”。在柏格森看來,持續時間是創造力和記憶力,是現實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馬丁·海德格爾認為,我們不存在於時間之中,我們就是時間。因此,與過去的關係是對曾經存在的當下意識,它允許過去存在於現在,與未來的關係是預測潛在可能性、任務或參與的狀態。它與人的關心和被關心的傾向有關,導致在思考未決事件時“超前”。因此,這種對可能發生的擔憂也讓未來存在於現在。現在變成了一種體驗,它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這是與時間或時間存在的線性關係被打破或超越的方式。我們並沒有被困在連續的時間裡。我們能夠記住過去並預測未來——我們可以隨機訪問我們對時間存在的表示。

現代的時間概念

現代的時間概念一般地公認是,時間是存在和事件的連續序列,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顯然是不可逆轉的連續發生。它是各種測量的組成量,用於對事件進行排序,比較事件的持續時間或它們之間的間隔,並量化物質現實或意識體驗中的變化量率。時間通常與三個空間維度一起被稱為第四維度。

在物理學中,我們有所謂的‘

絕對時間

’的概念,它被用來將不同的變化描述為一系列事件,

我們使用牛頓物理學來描述事物是如何運動的,而時間是其中的一個基本要素。

直到今天,牛頓關於

時間的這個

經典

思想——時間在整個宇宙中都是恆定的——仍然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時間的一個很好的近似。

無論我們在世界的哪個地方,

我們都以同樣的方式同步我們的時鐘

體驗時間

但是,現代哲學家也在問:時間到底是什麼?時間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時間是同時發生的、還是持續發生的?時間是時態式的、還是非時態式的?存在有未來時態嗎?

有一種理論稱為無時態理論或B理論;這個理論說,任何時態的語言都可以用無時態式的術語來代替。譬如說,“我將會贏得這場比賽”,可以替換為,“我會贏得這場比賽”,去掉將來時態的術語。

另一方面,有一種理論稱為時態理論或A理論;這個理論說我們的語言有時態動詞是有原因的,未來無法確定。

還有一種叫做“虛擬時間”的東西。虛擬時間(imaginary time,又稱虛時間、或虛時),指單位時間的虛數倍。這是一個從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領域派生的時間概念,常被用於聯絡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

著名

物理學家

霍金認為空間和虛擬時間是有限的,沒有界限。虛擬時間不是真實的或不真實的,它是難以想象的東西。哲學家可以同意,“物理時間”存在於人類思想之外是客觀的,而“心理時間”是依賴於認知的、是主觀的。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中通俗解釋虛構時間的概念:

有人可能認為這意味著虛數只是一種與現實世界無關的數學遊戲。然而,從實證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人們無法確定什麼是真實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找出哪些數學模型描述了我們生活的宇宙。事實證明,一個涉及虛時間的數學模型不僅可以預測我們已經觀察到的效應,還可以預測我們無法測量但由於其他原因仍然相信的效應。那麼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擬的?區別就在我們的腦海裡嗎?”

沒空間、沒時間

物理學家認知到,時間實際上可以表現不同,不像牛頓想象的那麼一致。

當我們談到時間時,我們也需要考慮空間——它們是一個整體,

我們不能將兩者分開,物體在空間中移動的方式決定了如何體驗時間。

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簡單來說,你所經歷的時間取決於你作為觀察者在空間中的速度,正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所概述的,這是一種關於速度如何影響質量、時間和空間的理論。

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此外,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大物體的引力會影響時間流逝的速度。

許多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物理學家甚至發現,

由於其巨大的引力場,

黑洞

會扭曲它們周圍的直接

空間和時間。

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比方說,我們所使用的GPS

全球定位系統。

GPS的工作原理基於圍繞地球執行的衛星網路,它們被放置在非常高的高度,因此所經歷的引力較弱。因此,它們的時間實際上應該比我們在地面上的時間要快。但由於衛星以非常高的速度繞地球執行,這實際上有助於減慢時間,補償引力的不足。

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瞭解這兩種效應如何發揮作用並相互影響,對於確保全球GPS網路正常執行至關重要,譬如

GPS對你的手機或車輛的精確定位。

認知物體如何運動的時空相對性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基本問題:時間是什麼?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又取決於我們的認知。

用通俗的一句話來歸納:“

沒空間、沒時間

”——離開了一定的空間,沒有何時間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