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父親的遺願,我就熱淚盈眶”

“落葉歸根。父親一生的願望就是回到故鄉,回到南海。但直到他去世,這個願望都沒有完成。”近日,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南方日報“尋訪全球南海會館”調研組專訪馬達加斯加前駐華大使維克多·希科尼納(Victor Sikonina)。提起父親,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激動不已,“一想起父親的遺願,我就熱淚盈眶。”

維克多·希科尼納,中文名“陸恆社”,祖籍佛山南海。他的父親於上世紀30年代來到馬達加斯加謀生後,再未回國,而他本人則多次回故鄉尋根。“我的父親沒有完成的心願,我替他完成了。”維克多·希科尼納說。

撰文:羅瓊 盧浩能 田人心

統籌:葉能軍 趙進 策劃:何又華 林煥輝

“今年春節我想回家鄉過年”

南方日報:你是華裔,也曾任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你怎麼看待這個特別的身份?

維克多·希科尼納:我伯伯是華工,在馬達加斯加修鐵路。上世紀30年代,他在馬國安家之後,就把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爸爸也帶到了馬國。

我的父輩在馬國搵食(注:粵語,指謀生)是很艱難的,只能靠自己搏命(注:粵語,指拼命)。我受他們的影響,小時候讀書也比較用功,要是不用功,我什麼都不可能有。不過,我從來都沒有想到自己能當大使,而且是來中國當大使。

這些年來,中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2003年,我剛去中國的時候,還沒有很深的體會。到了2008年,我在北京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2003年到2018年,我在任期間,把中國所有的省份也都走了一遍。每到一個地方,我都要感慨,中國的發展速度真的很快!

南方日報:在任駐華大使期間,你有回過家鄉看看嗎?

維克多·希科尼納:我時不時會回家鄉看看,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10月。我回老家,一般都是住在我爸爸留下來的祖屋裡,那是他在馬國賺了錢寄回來託人蓋的。落葉歸根,父親一生的願望就是回到故鄉,回到南海,但直到他去世,這個願望都沒有成真。一想起父親的遺願,我就熱淚盈眶。

以前祖屋條件一般,沒有通水電,也沒有廁所,後來條件也慢慢改善了,現在還新修了一個露臺。我想我爸爸如果知道了,他會很欣慰。

我的中文名叫做陸恆社,在馬國,姓陸就是南海人的標誌。現在我也快80歲了,以後我想自己每年都會有半年時間在馬國,半年時間在家鄉。今年春節,我也想著回家鄉過年。

“希望有更多中國人能對馬國有更深瞭解”

南方日報:當了16年駐華大使,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維克多·希科尼納:馬國是第一批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非洲國家之一,我希望有更多中國人能對馬國有更深瞭解。

馬國的地理條件很好,氣候不錯,物產也很豐富。我認為,來馬國發展的人只要能夠找到一條合適的路,都能夠有所收穫。

我在任駐華大使期間,使館每週都會收到100多個簽證申請,除了旅遊之外,許多人想要來馬國經商,這證明馬國對中國的吸引力是挺大的。但是,很多中國商人往往希望用兩三天的時間就可以把馬國“看透”,然後就決定投資還是不投資。我認為,這種走馬觀花式的瞭解,其實並不能夠讓人真正認識到馬國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而且,如果缺乏深入且客觀的瞭解,又如何能在馬國真正謀求發展呢?

南方日報:讓投資者乃至更多人更好地瞭解馬達加斯加,你有何建議?

維克多·希科尼納:入鄉隨俗。馬國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和風俗文化,這些都是它的獨特之處。瞭解越多,其實對發展越有裨益。

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我在做駐華大使的時候,推動了幾個馬達加斯加留學生專案在中國落地,也在中國的很多高校發表過演講,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途徑讓兩個國家的年輕人多交流、多碰撞。

此外,馬國也可以推動更多的本地人去中國。去中國旅遊也好,去中國讀書也好,或者是去中國投資,都是好事。中國現在發展得很快,馬國人即便是去走一走、見識一下都是值得的。

我現在已經卸任駐華大使,但還是希望能夠為加強中馬兩國的民間交流做些事情。目前,我也正在牽頭籌備一個聯合會,希望能夠把曾經擔任過駐華大使和曾在中國工作的外交官們都邀請進來,讓大家能夠發揮餘熱,為增進兩國友誼多出一份力。

“在馬國發展現代農業大有可為”

南方日報:退休之後你在忙些什麼?

維克多·希科尼納:我現在很忙!我正在養蜂蜜,因此看了不少跟養蜂有關的書籍。馬國是一個環境汙染程度非常低的國家,在這邊養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此之外,我還想把中國的青蒿素技術引入馬國,在馬國大面積引種青蒿,降低瘧疾的發生率。

南方日報:你從大使變身為一名農夫了。

維克多·希科尼納:哈哈,是的,我現在所做的和計劃要做的這些事情都屬於農業範疇。事實上,我覺得在馬國發展現代農業大有可為。

馬達加斯加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來自農業。這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合各種熱帶、溫帶糧食和經濟作物生長,其中香草最出名。馬國的香草生產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約佔世界市場總量的2/3。

馬達加斯加的耕地裡,大部分都在種植水稻,還可以種木薯、甘薯、玉米,以及香草、丁香、胡椒、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棕櫚,在馬國的沿海地區以及許多河流和湖泊,都盛產各類魚蝦、螃蟹,還有海參。

南方日報:你怎麼看待馬國在農業領域與中國的合作空間?

維克多·希科尼納:雖然馬國的農業資源很豐富,但馬國的農業發展水平還不高,一些地區都還沒有能夠實現自給自足。據我瞭解,馬國仍有近200萬人面臨饑荒的威脅,每年還需要進口數十萬噸大米。如果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能夠在馬國大地生根發芽,對兩國來說都是利好。

馬達加斯加現在是非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其平均單產比當地其他品種高出1倍以上。現在馬達加斯加的新版貨幣上,還印有水稻圖案。我曾經見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3次,非常佩服他,希望能夠有更多像他這樣的有識之士與馬國開展合作。

■現場

佛山有條“馬島村”

記者實地探訪陸恆社故鄉,“陸姓”已成為非洲南海鄉親的標籤

週日的午後,禪城區南莊鎮杏頭上淇村,村口的榕樹頭前一群老人在休憩。村口榕樹、環村小溪、青磚屋與新蓋洋房,乍看之下,上淇村與佛山其他地方的村莊別無二致。

不過,在2003年至2018年間,上淇村每年都會迎來一位低調的訪者。他既是訪客,也是這條村的故人。他是馬達加斯加前駐華大使維克多·希科尼納,他與這條村的陸氏有共同的祖宗,與同輩人共享“恆”字輩,其中文名“陸恆社”就是血統與文化的烙印。

“在馬島華人圈,大家都知道我是南海人。在那裡,陸姓就是南海人的標籤之一。”陸恆社說。事實上,在調研組尋訪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的南海籍華人期間,“陸姓”“上淇”這些關鍵詞反覆出現。這讓人意識到,這條上世紀仍為南海所轄的小村莊,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讓一條平凡小村獨特起來的是她的歷史。上淇村乃至其所屬的杏頭行政村,可在中國近代華僑遷徙史詩中留下隻言片語。從這條村裡走出來的人,篳路藍縷,漂洋過海至非洲東海岸島國,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來自這條佛山“馬島村”的村民,他們不是離開南海,而是把南海帶到了非洲。

任駐華大使16年陸恆社每年都會回鄉小住

在上淇村,一提到馬達加斯加前駐華大使的頭銜,村民均很熟悉,並熱情指引陸恆社的祖屋所在。

“阿根,陸恆根,有人找。”一名同姓陸的村民領著記者來到了一處房子門前,迎面走來的老人正是陸恆社的堂弟陸恆根。

“你們來得不是時候,他去年就已經回馬達加斯加了。”在對話的最初,陸恆根對記者的來訪表示不解,他認為,堂兄陸恆社此次卸任大使回國,可能再也不會回來家鄉了。

但陸恆根一家人仍然對陸恆社的祖屋照料如故,每天定時開門上香。

二隊東便巷31號,就是陸恆社的祖屋。陸恆根說,從2003年履任駐華大使至2018年卸任前,堂兄陸恆社每年總會抽空回到家鄉小住。其間,他還出資重修了這座父親寄錢回國建起來的青磚屋,讓房子多了一個貼瓷磚的陽臺。

走進祖屋,客廳上掛著陸恆社父親的畫像,二樓的起居室內,有沙發、茶几和電視,他回鄉時,就在這裡會客。

循著陸恆根的指引,記者發現了牆上幾行白色粉筆字——“建(於)1935年,修建(於)2003年,修建人陸恆社。PEACE-HEALTH-FAMILY SOLIDARITY, BY SIKONINA 05。04。08”2008年清明節,回鄉的陸恆社留下了幾行字,和平,健康,家庭團結,表達了對家族的美好祝願與希冀。

陸恆根說,自己的堂兄第一次回鄉尋根是在1974年,當時他帶領馬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讓這段看著已成家族傳說的血緣關係成為了現實。當陸恆社2003年以駐華大使身份再來中國時,親人之間的聯絡變得更穩固了。“solidarity”的詞根“solid”,就是“穩固”之意。

陸恆社在接受專訪時說,自己的父親在上世紀30年代從上淇村來到馬達加斯加謀生,再未回國。而在陸恆根的口中,記者得到了關於這段漂洋經歷以及上淇村歷史的更多資訊。

“從前這裡很多人種桑養蠶,賣生絲到廣州等地。”陸恆根說,在上世紀20—30年代,南莊的蠶桑業衰落,不少人失業,包括陸恆社父親在內的很多上淇村民,為了謀生便選擇漂洋過海,遠赴非洲。

這段口述史,在《南海市南莊鎮志》《全粵村情》等地方文獻中均能找到對應的記載:南莊是南海縣著名的桑塘經濟作物區,主要養殖塘魚和蠶繭。上淇村以種桑養蠶為主。20世紀30年代,廣東生絲戶口銳減,蠶桑業進入嚴重衰退期。《珠江三角洲蠶桑生產歷史概況》介紹,20世紀30年代,受到日本生絲的擠壓,廣東對英美生絲出口份額嚴重下降。

時局環境不景氣,是華人移民的推力。在這股移民潮中,上淇村及杏頭一帶的村莊,就有不少人選擇漂洋過海到達非洲島國搵食。陸恆社父親雖終生再未回國,但他卻開啟了馬島與上淇村之間跨越萬里的親緣。

從祖屋座標到地道鄉音小小村莊凝聚鄉土情結

“在馬島華人圈,大家都知道我是南海人。在這裡,陸姓就是南海人的標籤之一。”陸恆社說。

1940年,陸恆社在馬國出生。雖然是中馬混血兒,但陸恆社繼承了許多華人和中華文化的特質。父輩在馬國謀生勤奮搏命,自己讀書則勤奮用功。父親希望落葉歸根,兒子終於達成老父遺願。

這種華人文化的特質不獨在陸恆社身上體現。在模里西斯,在當地出生、祖籍同樣是南莊上淇村的陸笑開、陸笑閒兩姐妹,雖年近古稀,卻一直記得父母的教誨,喜歡講唐話、讀唐詩。

確實,兩姐妹聊天時帶著的南莊鄉音,讓人倍感親切。“鄉音就是在提醒自己要保有中國思想,這意味著我們的文化能夠保留下去。”陸笑閒說。如今,兩姐妹一直在參與模里西斯南順會館的活動,也有回國探親。“我們希望家鄉的祖屋能夠保留,因為這儲存了自己家族的記憶。”

實際上,不單是以陸氏為主的上淇村,在模里西斯和馬達加斯加,調研組都能發現來自南莊一帶的華僑華人:例如在毛島祖籍南莊高墩村的羅元培,在馬島祖籍杏頭的倫永坤。

現任馬達加斯加華商總會副會長倫永坤是一名“新僑”。他祖籍杏頭蘇滘村,媽媽也是上淇村人。上世紀90年代,年方二十的倫永坤受到馬國親人的“薰陶”,也選擇隻身前來闖蕩。如今,他在當地已事業有成,卻仍經常回國,參加家鄉各類懇親活動。

這就是在小小上淇村上演的華僑華人史詩故事。遠在萬里以外,有一群在異國他鄉出生的華人,哪怕是未曾踏足故土,卻操著一口地道鄉音,清晰記得精細至小村街巷的祖屋座標。

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在其著作《他者中的華人》就極具洞見地點出了華僑史在世界移民史中的獨特之處:“移民”僅僅是“僑”居他國。大多數華僑與其說是“離開中國”,不如說是他們正在擴充套件勞作者和家庭之紐帶的空間維度。事情的本質不是“分離”而是“聯絡”。

從這個意義上看,那些在非洲奮鬥的南海鄉親,他們不是離開南海,而是把南海帶到了非洲。

■手記

家是沒有邊界的

“Family has no boundary(家是沒有邊界的)。”聽到維克多·希科尼納的兒子Tsiky Sikonia講出的這句話,我們備受感動。

維克多·希科尼納是我們此行的重要採訪物件,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約訪一直都不太順利,也始終見不上他一面。

在抵達馬達加斯加塔馬塔夫,拜訪完南順會館之後,兩位南順僑領陳兆來和梁國輝帶著我們去拜訪維克多·希科尼納的家人,他們在海邊開了一家餐廳,門外就是白沙碧海藍天。

當時,Tsiky Sikonia和他的媽媽正在桌間穿梭忙碌,看到我們來還挺意外的。但當我們把根叔的影片放給他們看時,他們的臉上就浮現出了友善的笑容。

“I remember him。”Tsiky Sikonia指著影片裡的根叔說,他記得根叔,他知道那是他爸爸的親堂弟。而當影片裡出現了祖屋的場景時,Tsiky Sikonia還說,他曾經在那間青磚大屋裡住過。我們問他,住的感覺如何,他想了想,說:“Special(特別)。”

Tsiky Sikonia雖然也算得上是“僑三代”,但他長得高鼻深目,而且已經不會說中文。多年前,Tsiky Sikonia曾經與父親一同回南海尋根,去看看那個已經被他的爸爸和爺爺多次提起的故鄉,那是他至今為止的唯一一次南海之行。

Tsiky Sikonia告訴我們,根叔是他的親人,祖屋是他的家,南海也是他的故鄉。

“可是你只回去過一次。”我們說。

“But family has no boundary。”Tsiky Sikonia說,他有兩個家,一個在馬國,一個在中國,這兩個家之間沒有邊界,更沒有壁壘,即便是他僅僅回去過一次,但他始終知道遠在萬里之外,他還有個家。

他還說,南海的親人不僅僅是他父親的親人,也是他的親人,而他在馬達加斯加的親人,同時也是南海親人們的親人。

Tsiky Sikonia的話很樸實,卻讓我們很感動。他其實是道出了千千萬萬海外遊子的心聲——即便我把我的“小家”安在了異國他鄉,但我的“大家”依然在中國,“小家”與“大家”,都是我的家。

就如帶我們前去拜訪的兩位老華僑陳兆來和梁國輝一樣。來叔祖籍佛山順德,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每年總要回家鄉走一走、看一看,去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時,來叔還曾受邀到北京觀禮,一提起祖國富強,他就心潮澎湃;輝叔祖籍佛山南海,他一看到簡體字就倍感親切,即便他的子女都在馬國安了家,但輝叔告訴我們,他已經修整好了在南海的祖屋,做好了老來回鄉、落葉歸根的準備。

他們的故事也生動地說明,家是沒有邊界的。無論是在馬達加斯加,還是在中國;無論是在塔馬塔夫,還是在佛山南海;有家的地方就有親人,有親人在的地方就有牽掛。血緣,是相隔萬里都不會被切斷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們啟程前往機場、準備踏上歸國航班的前一個小時,我們終於見到了維克多·希科尼納。他個子高大,穿著一件紅底花襯衫,說話時中氣十足,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快80歲的老人家。

“怎麼要採訪我?我已經不是大使。”一見面,維克多·希科尼納就說。

“我們從您的家鄉南海來,我們想採訪您,不僅僅因為您曾是大使,更因為您是南海鄉親。”我們如是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