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也會說“我”,並不是所有的都自稱“朕”

現在的電視劇清宮大戲中,熒屏上皇帝一口一個“朕”的叫著,人們不禁會問,在實際的歷史生活中,皇帝是否真的是說“朕”呢?

清朝皇帝也會說“我”,並不是所有的都自稱“朕”

翻開清朝的史料,“朕”字的使用俯拾皆是,諭旨、硃批無不如此,就是記載皇帝的說話也用“朕”字。僅舉一例,康熙十九年八月初六日,康熙皇帝與大臣討論題補官員一事。“上曰:‘常西其人可用,朕已知之。俄色何如?’大學士勒德洪奏曰:‘俄色在部辦事詳明。’……上曰:‘堪泰朕知其人。爾等尚有素知之人否?’勒德洪、明珠奏曰:‘喇佔、阿蘭泰人亦堪用。’”這段話摘自《康熙起居注》。中國古代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傳統,起居注官是君臣對話的目擊者,其記載無疑是第一手材料。但這並不能證明現實生活中康熙皇帝說的是“朕”。因為在我國,“文”與“言”很早就已分離,清朝時還是如此,也就是說,人們的說話與書寫是兩種不同的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我”、“你”確實是清朝時的口語,這從大家熟悉的小說如《紅夢樓》中可以窺見一二。並不排除在為了保持至高無上地位,史家刻意使用“朕”的可能。

清朝皇帝也會說“我”,並不是所有的都自稱“朕”

著名的文史學者周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當然現代人誰也不曾聽過皇帝的說話,當時也不曾留下唱片和錄音帶,但‘朕’字只是文字上的用字,僅可用於皇帝的詔書上,皇帝平時的說話當然也應和常人一樣,也應以‘我’字為第一人稱的。”周先生的說法極有道理,但也可以看出,其中有推論的成分在。我們也不能斷言皇帝就一定是用“朕”一詞,畢竟從當時的社會發展來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文化的發展,皇帝完全有使用“我“的可能。

清朝皇帝也會說“我”,並不是所有的都自稱“朕”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中,有一段是說,康熙五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鄂倫岱傳旨:“密雲縣的城是我常走的地方,交給巡撫料估修了好。我記得先曾料估過,不知道料估了多少。”對於這段話,康熙皇帝直接用硃筆進行了改動。十月十六日,趙弘燮就此事再次上奏時,又引用了康熙的諭旨,不過這次是依照修改過的:“密雲縣是朕往來常走之處,傳於巡撫料估奏聞,朕曾記得似先曾料估過。”前後對比不難看出,第一份完全用的是口語,而改動後的則變成了文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將“我”改為了“朕”。

清朝皇帝也會說“我”,並不是所有的都自稱“朕”

我們可以想像,康熙皇帝看到密雲縣城垣傾倒,就讓身邊的大臣鄂倫岱向直隸巡撫趙弘燮傳旨,鄂倫岱原封不動地將康熙皇帝對自己說的話向趙弘燮傳達,而趙弘燮又原封不動地寫到了奏摺上。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康熙皇帝的原話。這無可辯駁地說明了,康熙皇帝說的就是“我”。儘管這種材料極少,並且是康熙皇帝的材料,但這足以證明清朝皇帝在口語中也說“我”,只不過見諸文字時,人們統統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用“朕”字罷了。

清朝皇帝也會說“我”,並不是所有的都自稱“朕”

秦始皇一統後,規定這天下只有皇帝只能是說“朕”,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一種強調皇帝獨尊地位的形式,可能在封建制度形成的初期,會有皇帝刻意使用“朕”來顯示自己的獨尊地位,尤其是後期的朝代的更迭,許多的皇帝也是自下層階級而來,“朕”一詞可能就不是很順口了,免不了會有幾句口誤的時候。尤其是清朝時期,文化的高度發展,再加上一些內容的開放,皇帝會用“我”,也就不是很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