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兩省糧食產量,不及宗室俸祿一半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不止,隨著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歷時276年的明朝宣告滅亡。

要說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就是由明朝開國時便有了的藩王宗室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他認為前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在關鍵時刻沒有宗室保護。

為了吸取教訓,他便將自己的兒子分封為藩王,並制定了一系列藩王宗室制度。

朱棣登基後,又對這些制度進行了完善。

明末“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兩省糧食產量,不及宗室俸祿一半

在朱元璋時期,各地藩王的權力還比較大,因為要靠他們守衛大明江山,並且要保證關鍵時刻,各地藩王能夠進京勤王。然而經過建文帝的削藩,以及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皇帝漸漸意識到,不能給藩王過大的權力。

於是規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更加不得私下結交官員。

眾所周知,藩王制度並不是朱元璋首創,歷史上早就有了分封制。不過漢晉時期的諸侯不僅裂土封國,而且國內的土地和人口,幾乎全歸宗室所有。唐宋時期的宗室,可以出仕為官、統兵打仗,有用武之地,能讓國家依賴。

可是明朝完全不同,根據史書記載: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

也就是說,明朝的宗室完全由國家供養,啥事不做,坐吃山空。

如此一來,就必定會出現一種奇葩現象,那就是“天下養朱”。

明末“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兩省糧食產量,不及宗室俸祿一半

明朝的宗室制度,據史書記載大體如下:

除太子以外,其餘皇子皆封為親王;親王嫡子世襲,庶子封為郡王;郡王嫡子世襲,庶子封為鎮國將軍;鎮國將軍所有兒子降一等,封為奉國將軍;奉國將軍所有兒子為鎮國中尉;鎮國中尉所有兒子為輔國中尉;輔國中尉所有兒子為奉國中尉。

宗室爵位世襲罔替,奉國中尉之後不再降級,也就是說,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子弟最低的爵位都是奉國中尉。

另外,

皇帝的姐妹封為長公主,女兒封為公主,公主的丈夫為駙馬都尉。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孫女為郡君,之後是縣君、鄉君。從郡主到鄉君,她們的丈夫又被封為儀賓。

明末“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兩省糧食產量,不及宗室俸祿一半

而這些宗室的年俸祿大致如下:

親王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依次遞減二百石,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再依次遞減一百石。

公主和駙馬二千石、郡主和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其儀賓遞減二百石,縣君、鄉君及其儀賓再遞減一百石。

照這樣算下來,就算是最低階的宗室,也就是奉國中尉、鄉君及其儀賓,每年都有二百石的俸祿,這是什麼概念呢?

參考明朝官員的俸祿制度,當時一個七品縣官每年的俸祿是九十石,而一石就等於一百八十斤左右。

如此算下來,兩百石就等於三萬六千斤左右,這還是最低階的,親王的待遇就更不用說了。

明末“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兩省糧食產量,不及宗室俸祿一半

為了供養這些宗室,朝廷就要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然而最終拖垮明朝的,並不是俸祿最高的親王。整個明朝一共封了八十七位親王,其中二十二位是追封的。其中有十六位因事被廢併除封,有十五位因絕嗣除封,所以到了明朝末年,親王的俸祿方面,朝廷需要花費二十多萬石。看起來數量龐大,但還不至於拖垮明朝。

而真正讓朝廷負擔巨大,甚至出現“天下養朱”現象的,是數不盡的低階宗室,他們的數量比親王龐大四十倍。他們的俸祿雖然低於親王很多,可架不住以複數增長。

在明朝初年,宗室人口大概就幾十個,到了萬曆時期,就已經高達十五萬之多了,崇禎時期更加難以想象。

明末“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兩省糧食產量,不及宗室俸祿一半

據史書記載,萬曆時期每年國家的稅收約兩千三百萬石,但宗室的俸祿就要花費八百多萬石。更嚴重的情況是:

“二省之糧,猶不足供宗室祿米之半。”

就是說當時兩省(這裡指的是山西和河南二省)的糧食產量加起來,都不及宗室俸祿的一半。

為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問題,內閣首輔張居正就不得不實行改革。他決定清丈土地、清蔭,也就是鎮國將軍及其以下爵位,不再進行受封,藉此來防止宗室數量急劇擴增。

然而隨著張居正去世並遭到清算,這些改革措施也被廢除,最終也沒有達到理想的地步。

明末“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兩省糧食產量,不及宗室俸祿一半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戰亂不斷,國家每年損失嚴重,收入逐年減少,可宗室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再者,這些宗室既不能當官,又不能從事四民之業,還不能帶兵打仗,因此可想當時“天下養朱”的現象有多嚴重。

可惜崇禎皇帝空有大志,想盡辦法要擊退起義軍和清軍,卻是有心無力。宗室們為了自保,都不肯拿錢出來接濟國庫,無奈之下,崇禎就只有加重百姓的賦稅。

百姓本就朝不保夕,最終就只有被逼得起義,就這樣陷入死迴圈,明朝不亡都難。

(參考文獻《明實錄》《明史》《清史稿》《皇明經世文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