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開通70年,改變了什麼?

“當他站上覆興號列車,眼淚就流出來了。”

說這話的是李治剛,2015年成渝高鐵開通時,他是第一批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司機中的一員。而流淚的“他”,是父親李國方。

這是一個祖孫三代都是成渝鐵路司機的家庭,一條蜿蜒的鋼軌成就了三代人的夢想。

1952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鐵路幹線——成渝鐵路開通。

成渝鐵路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交通方式的變革不斷拉近兩地的時空距離,帶動兩座城市在經濟和人員往來上的紐帶不斷加強,使之逐漸成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雙核”引擎。

李治剛一家三代,是參與者、見證者。

未來,以成渝為核心的18。5萬平方公里土地和9600萬人口,還將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開通70年,改變了什麼?

▲成渝高鐵

歷史突破

從一週縮短到13個小時

在成渝地區修建鐵路的設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前。1903年,四川總督錫良上奏清廷,建議在成都設立川漢鐵路總公司,建設一條從漢口經重慶到達成都的鐵路。

“四川天府奧區,物產殷富,只以艱於運轉,自貨不能暢通 ……”

正如錫良所述,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氣候溫潤,有豐富的物產,但因交通不便難以進入全國市場。當時,來自成都的貨物若要銷往川外,必須經過水路轉運,歷經崎嶇山峽、湍急灘流,沿途處處皆有阻礙。

然而,時局動盪,修築成渝鐵路的日程一再推遲。歷經半個世紀,成渝地區未鋪一根枕木、一寸鋼軌。

新中國成立之時,落後的基礎設施不僅是成渝地區、也是整個中國西部面臨的困境。當時,鐵路集中在東北及東部沿海地區,而幅員遼闊的內陸鐵路甚少。尤其是在西北、西南,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在西南地區交通不暢、亟需發展經濟的背景下,1950年春,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欣然批准了關於請求修建成渝鐵路的報告,並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批准“先撥2億斤大米作修路經費”。

儘管沒有任何大型機械化裝置、路料運力極為匱乏,但10萬軍民歷經兩年奮戰,最終修成全長505公里長的成渝鐵路。這條鐵路西起成都,經簡陽、資陽、資中、內江、隆昌、榮昌、大足、永川、江津、銅罐驛,東抵重慶。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正式通車,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開通的第一條鐵路幹線。這一天,成都和重慶之間的旅行時間,從一週縮短為13個小時。

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開通70年,改變了什麼?

▲1952年7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通車運營 資料圖

成渝鐵路建成後,運價大幅下降,物流更加暢通。成都平原的大米和茶葉,內江的糖,自貢的鹽,榮昌的夏(麻)布,永川的煤,重慶的鋼鐵,上千種西南物產大量運往華東、華北和中原。

據統計,成渝鐵路開通後,四川有近32000種工業品降低了銷售價格,農副產品收購價普遍升高。

成渝鐵路和後續開通的鐵路線路,也改變了成渝地區的城鎮佈局。以前,四川城鎮沿江而建,集中在金沙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沿岸。而鐵路開通帶動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城市,例如成渝線上的資陽、內江、江津,成昆線上的眉山、西昌、攀枝花,寶成線上的綿陽、德陽、廣元等。

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開通70年,改變了什麼?

▲上世紀

80年代,成渝線簡陽站客運職工給車上的旅客倒水 資料圖

通道加密

從一條鐵路到“交通第四極”

這70年裡,成渝地區的軌道交通飛速發展。蒸汽機車先後被內燃機車和動車組代替,兩地的旅行時間從13個小時縮短到一個小時。

對於列車提速帶來的便捷,往返於成渝兩地的動車組隨車機械師陳瑜深有感觸。

“以前坐綠皮車回家,路上要花兩個多小時,一週也只能回去一次。現在交通非常便利,有時從我值乘結束到家也只要一個多小時,所以每次下班我都可以回家見妻子和孩子。”陳瑜說。

目前,連線成都和重慶的鐵路已經增加到4條,其中3條鐵路線開行動車組,最高時速達到350公里每小時,是成渝鐵路早期時速的10倍以上。

據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資料,每天往返於成渝兩地的動車近100趟次,日均旅客量近9萬人次,每逢節假日,即便增開車次,平均客座率也接近100%。

未來,鐵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將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萬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形成重慶、成都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與此同時,從一條鐵路出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成以幹線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為主體的多向對外聯絡通道,多層次軌道交通網路骨架逐步形成。

公路方面,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8608公里,重慶市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3841公里,目前川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達到20個。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2025年雙城經濟圈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將達到15000公里以上。

水路方面,長江上游首個萬噸級碼頭重慶新生港開港運營,涪江雙江航電樞紐、萬州新田港二期等專案開工建設,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建設加快推進。

空中,川渝世界級機場群正加快形成。成都雙流機場2021年旅客吞吐量超過4000萬人次,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旅客同期吞吐量超過3500萬人次,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此外,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有序推進,萬州機場、黔江機場加快建設。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戰略中地位的提升,2021年釋出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把成渝地區列為中國交通第四極,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個經濟發達地區並行。

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開通70年,改變了什麼?

▲成渝高鐵

“雙核”共振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深入

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提出,當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審議。

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近7。4萬億元,同比增長8。5%,距離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目標越來越近。

交通的持續改善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域合作不斷深入,加速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高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時隔70年,成渝兩地的列車早已越過四川盆地、通達海外。中歐班列(成渝)列車將成渝兩地乃至全國各地的產品運往歐洲,至今兩地累計開行中歐班列數量已突破2萬列大關,佔全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約40%。

據統計,中歐班列(成渝)2021年開行班列超4800列,運輸貨值超2000億元,貨源品類覆蓋電子、機械、汽車及配件、智慧終端、醫療藥品及器械等上千種。

“隨著中歐班列的開行,大家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各個國家的優質商品,豐富了消費方式,也讓國際化消費變得更加實惠。”中歐班列(成都)首發司機仲俊斕說,以前他給家人買進口口紅是件奢侈的事情,如今已成生活日常。

在促進成渝地區成為對外開放高地的同時,交通的飛速發展也為區域的經濟和科技合作鋪平了道路。

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開通70年,改變了什麼?

▲截至目前,中歐班列(成渝)開行突破2萬列

成渝兩地正在推進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在科研基礎設施、產業鏈協同、人才引進和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的合作。據統計,過去兩年,川渝兩地先後共同出資6000萬元,整合兩地創新資源總價值122億元,聯合實施50個重點研發專案,有效解決了10餘項技術創新難題。雙方在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合力打造科技協同創新高水平樣板上穩步前行。

產業也有了更多想象。比如,成都和重慶攜手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發展叢集。2021年12月,成渝兩市簽署《共建世界級先進汽車產業叢集戰略合作協議》,將以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為主攻方向,藉助重慶雄厚的汽車產業配套基礎和成都優越的研發創新優勢,共同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發展叢集,並計劃到2025年實現兩市汽車產量300萬輛、產值6000億元的目標。

紅星新聞記者 王迪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