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實嗎?我們是如何看見世界的色彩的?

眼見為實嗎?我們是如何看見世界的色彩的?

當出現一條不可置信的新聞時,我們會以眼見為實的“實”來作為判斷的標準,我們始終相信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作為一杆秤。但有些引起全網討論的小測試,我們逐漸意識到我們被自己的眼睛“欺騙”了,出現了“視錯覺”現象。由於顏色的變化,大腦的思考作用讓我們覺得原本靜止的物體正在無止境地運動。那麼,顏色到底是怎麼來的?

顏色是怎麼來的

眼見為實嗎?我們是如何看見世界的色彩的?

眼睛能看到物體主要依靠三個組成部分:角膜、晶狀體和視網膜。晶狀體可以自由變形,來調節焦點,而角膜則是對光線進行彎曲處理,使外面的光線經過合適角度的折射後被眼睛所看見。我們知道的近視或遠視就是晶狀體出現了“故障”,無法使焦點落在視網膜上。經過晶狀體和角膜的正常調節,光線可以聚焦在視網膜中,這時候在感光細胞的作用下,光訊號轉化為電訊號。電訊號經由神經節細胞,最終傳到大腦的視覺皮層,分析後即會形成影象。而形成顏色的重要步驟是感光細胞的作用。感光細胞包括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杆細胞主要反映光線的強弱,對光線的波長則沒有感知能力。而視錐細胞則主要對不同顏色進行感知,藍視錐主要對短波響應,紅視錐主要對長波響應,而綠視錐介於短波和長波之間。

而顏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當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時,三種視錐細胞同時進行相應,根據不同視錐對光線的感知度,就可以得到一組由三個數值組成的引數,這組引數作為電訊號傳遞到大腦的視覺皮層後,大腦就會對這組數字進行分析,與特定的顏色對應後,形成顏色的感知。

不可見光是什麼

眼見為實嗎?我們是如何看見世界的色彩的?

人眼所能識別出來的顏色屬於可見光的範圍,可以由人體含有的三種視錐細胞所響應得到特定的顏色。而波長超過我們人眼所能看見範圍的,即被命名為“不可見光”。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分佈在400~750奈米,而不可見光的波長範圍要大得多,其中就包括了我們熟知的紫外線、紅外線。蝴蝶比我們能看到更多顏色,主要是因為蝴蝶擁有更多的視錐細胞,能夠識別出更多的波長,進而看見更多顏色。

人類的好奇心總是無止境的,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於不可見光的探索,發明出了夜視儀等工具用以收集紅外線或是其餘不可見光,逐步探索世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