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為了儘快穩定北方,親自統領大軍分五路向北進軍,準備一舉消滅盤踞在東北地區的北齊餘孽高紹義、高寶寧之流,但是大軍剛剛啟程不久,周武帝就一病不起,不久駕崩歸天。

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局勢就此改變,六月一日周武帝剛剛嚥氣,即位的周宣帝宇文贇就撫摸著自己身上被父皇教訓過的杖痕,衝進宮中大罵周武帝死的實在太晚,當晚便在父皇的後宮中飲酒作樂,同時將當年和他一同戲耍而被周武帝貶斥的人大加提拔,有的甚至委以重任。

周宣帝一上臺就倒行逆施,首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首輔齊王憲、上將軍王興、上開府儀同大將軍獨孤熊以及開府儀同大將軍豆盧紹。轉年又誅殺了王軌、宇文孝伯、宇文神舉等一眾元老重臣,等於將周武帝先前建立的班底基本瓦解。周宣帝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受了那些和他戲耍的人的影響,擺脫這些老臣對自己的控制和管教。後來楊堅在回憶周宣帝的濫殺無辜時,慶幸周宣帝為自己掃平了障礙,他說如果宇文孝伯還活著的話,自己是不可能取代北周的,從楊堅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周宣帝是如何揮霍父皇周武帝打下的班底的。

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周宣帝登基後,楊堅的女兒楊氏也就順理成章當上了皇后,楊堅也再獲高位,晉位上柱國,出任大司馬,全面接手軍政大權。在地方上任職一年多回來,京城長安已經是今非昔比,楊堅曾經顧忌的那些大臣不是死就是散,朝廷中剩下的有才能的人寥寥無幾。這對楊堅而言是值得高興的事。

在楊堅看來,周宣帝瓦解了周武帝留下來的班底之後,接下來一定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改革,這或許會讓楊堅再次獲利,所以楊堅在那段時期不斷討好周宣帝,告訴自己的女兒一定要侍奉好皇帝陛下。

事實證明,一切都是按楊堅所設想的進行,周宣帝在瓦解父親留下的班底後,實行了一系列整治措施。首先,在原有官制之上,設定了四輔官,充實並提升內史、御正等皇帝直接管轄機構,在加強對朝官控制的同時,使得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次,將相州(今河北臨漳)六府遷到洛陽,對其加強控制,形成東西兩京的格局。最後,恢復佛教和道教,自己和佛像及天尊像同時面南而坐,希望藉助宗教力量提高皇權,進一步緩解北周上層對當初禁教的不滿。

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機構的改革必然會牽涉人事變動,楊堅因此獲取了很大利益。事實上,從軍功資歷來看,楊堅並不顯赫,可是憑藉他皇親國戚的身份,周宣帝讓他當上了大後丞。楊堅也就躋身於最高的四輔官之列,而且在四輔官中,越王宇文盛是宗室,尉遲迥和李穆都是耆老之人,只有楊堅才三十九歲,又具有家世和外戚身份背景,顯然成為當時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半年之後楊堅再次被提拔為大後丞,高居四輔之首,而且周宣帝出巡時,經常讓楊堅留守京城,足以證明對他的器重。

更讓楊堅得意的是,周宣帝一上臺的政治清洗,使得現在已經沒有人在他背後用警惕的眼睛盯著他,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從容地進行政治佈局了。

然而,楊堅確實小看了周宣帝。周宣帝雖然即位之前不務正業,上臺之後又大搞政治清洗,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個十足的昏君,但是楊堅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周宣帝的那些改革,足以證明這個皇帝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紈絝子弟。

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很多大臣都認為周宣帝性格軟弱,不是個做皇帝的料,不能堪當大任,但事實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就拿周宣帝與齊後主做過一番比較∶“二主亡國雖同,其行則別。齊主懦弱,政出多門,國無綱紀,遂至滅亡。天元性兇而強,威福在己,亡國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論之,齊主為劣。”

這段論述說明周宣帝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不堪一擊,至少有一股子狠勁兒,但是周宣帝愛好聲色犬馬,既想成為獨裁者,又討厭處理煩瑣的政務,所以登基不滿一年就將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幼子,是為周靜帝,改元大象,自稱天元皇帝,當起了太上皇。

自從有了宇文護的教訓,北周的皇帝特別警惕權臣的出現,周宣帝在這一點上算是做得比較徹底的。一方面將父皇周武帝留下的實權大臣盡皆清除,同時命令宗室親王前往封國赴任,以免留下後患;另一方面則重用資歷淺薄者,等於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而且對大臣進行嚴密監控,尤其是楊堅這樣的資歷深厚者。

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楊堅國丈的身份,讓周宣帝至少在明面上無法對其動手,所以當週宣帝清除完先朝舊臣後,自然就盯上了頗具實力的岳父大人楊堅。

楊堅和周宣帝的關係其實很微妙,既有家人之情,又有政敵之恨。此前楊堅長期受宇文護等當朝者的猜忌,一直鬱郁不得志,這種狀態持續到三十八歲,才因為自己成為周宣帝岳丈的緣故而飛黃騰達,可謂大器晚成。

不過周宣帝濫殺忠良,搞得滿朝文武惶惶不可終日,使得周武帝時代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人心再度渙散,很多人都在另謀出路,這就給了楊堅絕好的機會。

楊堅始終認為周宣帝荒淫無度,遲早有一天身體會垮,而且透過女兒楊皇后的密報,得知周宣帝時常處於精神恍惚的狀態,瘋瘋癲癲。楊堅推測周宣帝恐怕活不了多長時間。他認為自己的機會已然到來,於是便以奪權為目標,開始籌備。

楊堅明白,周宣帝雖然沒有政治遠見,不懂得施行善政,但善於動用極端手段排斥異己,只要誰的權勢稍微大些,他是絕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個皇帝眼皮底下籌劃大計並非易事,如果遠離京城出鎮地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楊堅準備請求周宣帝將自己外調。

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但是這個想法被楊堅的心腹李諤否定。

在李諤看來,楊堅外調地方或許可以有寬鬆的環境進行謀劃,保持進退自如,但同時也遠離了朝廷權力中心,而歷史上所有的改朝換代絕大部分都是從內部攻破,外部的力量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李諤的分析讓楊堅恍然大悟,於是打消了外調的想法。當時楊堅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個渾身戾氣的女婿眼皮子底下,儲存自身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擴張勢力,於是他想到了敵對國——南方的陳朝。

楊堅的最後隱忍,與周宣帝的暗中較量

楊堅希望周宣帝能夠將平陳的任務交給自己,這樣自己既沒有遠離朝廷權力中心,手上握有軍權,又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便利,但是如果自己出面向周宣帝請求任命,恐怕會引起他的懷疑,因此楊堅決定讓周宣帝面前的頭號紅人鄭譯來完成這個任務。

周宣帝猜忌楊堅,但對鄭譯基本上言聽計從,這一次鄭譯的建議正好合周宣帝的心思。周宣帝的算盤是,一旦對陳朝開戰,楊堅將成為前敵總指揮,而戰爭總會有勝負,他就能夠找到更多的理由除掉楊堅。基於這種想法,周宣帝任命楊堅為揚州(今安徽壽縣)總管,偕鄭譯一同南下。楊堅接到任命後,一面奏請其黨羽龐晃同行,一面整理行裝準備離開長安這個是非之地。

但是命運就是如此讓人捉摸不透,在楊堅啟程的前一天,他在宮中安排的心腹忽然為他帶來一個訊息,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心腹帶來的是什麼訊息,但楊堅卻決定以足疾為由暫緩啟程,此後他在府邸閉門謝客,似乎有韜光養晦之意。楊堅這種做法很可能是一種無望之中的希望,他或許希望在京城長安拖延的有限時間裡,能夠找到有利於自己的機會。當然心腹帶回來的這個訊息,很可能也讓楊堅看到了轉變命運的希望。

當時誰也想不到就是楊堅的這一念之間,讓他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