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2500多年,孔子為何能圈粉無數

尼山巍巍,泗水湯湯。

春秋時期,孔子於杏壇講學,先師身高一米九,憑實力圈粉,有教無類,群賢畢至。

歷經多次譭譽而長盛不衰,2500多年的走紅,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影響之久遠,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罕有能與之比肩者。假如孔子穿越至今,在網際網路時代,這個超級“大V”會有多少粉絲?

1億?10億?100億?

走紅2500多年,孔子為何能圈粉無數

拋開粉絲數量不談,光是粉絲質量,就足夠讓人高山仰止了。要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的影響就走出國門,在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等東方國家形成了“孔子文化圈”,有了最初的國際範兒。從17世紀開始,孔子不僅成為東方文化的象徵,還影響了西方各國,受到西方多位知名“大V”的尊敬和推崇。

我們來看幾位孔子粉絲中的重量級大咖,以此來窺視其粉絲群體的高質量——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我已經仔細讀了孔夫子的書”“東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

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家羅伯斯庇爾,在1793年起草《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時,直接引用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名言,成為廣泛流傳的佳話。

德國學者毛來福:“孔子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全世界”。

美國詩人、哲學家艾默生:“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哲學上的華盛頓”。

美國前總統里根:“孔子高貴的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

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2008年在北大發表演講時,引用孔子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從自學成才到至聖先師,從“十五志於學”到禮樂射御書數全面精通的“六邊形戰士”,孔子本身就是個傳奇。子貢形容孔子是格物致知,無師自通。

而學有所成後,孔子下場辦私學,杏壇講課風靡一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時蔚為大觀,只恨當時沒有網際網路的線上授課。

生活困頓、道路險阻,都無法阻止這位山東大漢周遊列國、施展抱負的雄心。即便身為六十多歲的老司機,依舊可以駕馬車漂移過彎,縱橫列國。畢竟,誰能拒絕跟一位“人高馬大、保鏢眾多”的賢者談談治國理念呢?

作為一位繼往開來的學者,孔子以一己之力將歷史的車輪推著向前走。尊卑有序、各司其職、理解尊重、以人為本,成為孔子在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留痕。

就像如今,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楣上,從左到右的雕像依次是孔子、摩西和梭倫,傳頌著孔子的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美國《人民年鑑手冊》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程序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各國人士推崇和懷念孔子,不僅是出於情感和歷史研究的需要,更是出於獲取啟迪、汲取智慧的需要。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默默記錄孔子一生的尼山,2500多年後再次迎來世界各地的學者。也許,尼山也在讚歎,這算是新的文藝復興嗎?這麼多人為孔子“路轉粉”!

走紅2500多年,孔子為何能圈粉無數

從社會責任到和諧世界,從傳統文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文明對話到人類文明多樣性,回顧歷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不難發現,在討論如今人類面臨的文明與發展的議題時,孔子的思想絲毫沒有過時。

相反地,其思想從仁出發,以人為本,謙虛體察,包容尊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顯示出超脫於時間和空間的生命力,展露著打破語言和人種限制的普適性,體現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追求。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細細想來,儒家思想的魔力,原是這位出生在尼山的東方哲人解碼自己的人生所得。他坦然接受滄浪之水的清與濁,從一個陳舊的世界中路過。即使風餐露宿忍飢挨餓,天下大同仍是他畢生所託。從小受到貴族排擠學業受阻,他憤而創辦私學有教無類。即使人生困苦艱難,他仍以自己為母版和標本,留下關於仁的註解。

這位山東大漢用自己的一生,探討了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與文明的相處模式,用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思想,將中華文明的魂魄審慎書寫。

走紅2500多年,孔子為何能圈粉無數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明交流互鑑平臺,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瞭解孔子一生所有細節的尼山,或許會在世界文明論壇期間,調動山間的風,喊一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在山風細密處,或許能依稀聽到孔子的回覆:“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光輝豐碑。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自古以來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放在當今時代,他也是當之無愧的兼具“正能量”與“大流量”的首席大V。

(大眾報業集團融媒體中心評論員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