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月到中秋,最明最圓,也最相思。那一輪中秋月,浩瀚如海,波光盈盈,匯聚了訴說不盡的思念,遙寄了熱浪般的情懷。了卻了家人對離人的長長牽掛,連結了離人對家人的無限惦念……

餅圓、月圓,人圓,團團圓圓,圓圓滿滿。一輪明月,穿越千百年時光,始終蘊含著“人月兩圓”的希冀。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幸福,長長久久,心心念念。

一年中秋將至,團圓的意味漸濃。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詞裡的中秋,領略瑰麗、唯美的詩情畫意;欣賞詩家詞人這些文人大咖筆下的中秋佳節。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一、最相思的中秋

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雲先晚。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淨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秦鏡滿。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萬里嬋娟,幾許霧屏雲幔。孤兔淒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摩淚眼。瑤臺夢迴人遠。

--出自宋代吳文英的《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從天邊隨風隱隱約約傳來遠去的雁聲,月亮還不知在什麼地方,青天碧雲卻已漸漸轉入昏暗。中秋的夜晚已有涼意和寒露,如果伊人伏在欄干上等待月出,她潔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會被欄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顫顫的。圓月終於從東方升了上來,頓時天空中明亮如晝。浮雲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鑲於月邊。明亮的月光勝過了地上的燈光,兩相掩映在花叢之中,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燈影。中秋節天上的月亮最圓滿,但人世間的八月十五隻是秋天的一半。

每月月半我們都能見到這個圓圓的滿月,為什麼世人都說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顯得更為圓滿呢?本來天上月兒圓,世間人團圓都是大喜事,而如今我卻是遠離伊人,羈旅瓜涇,寂寞對圓月,更增添了許多煩惱,我對月悲歌,臨風洩怨,渲洩著心中的離愁別恨。普照人世的圓月呀,不知您在天上將會被多少雲霧遮隔?我獨賞明月不覺迷糊睡去。當曉風起時,才從夢中醒了過來,擦拭著因夢而流淚的雙眼,抬頭望去,銀河已經西斜,孤零零的圓月卻仍舊清光瀉地照耀一切。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中秋節美麗的夜景,創設了一種悽清的氛圍;下片回憶離去的愛人,抒寫離別後的相思之情。全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結構嚴謹,語言精妙。寫相思之情,不僅用景物烘托,如“萬里嬋娟,幾許霧屏雲幔”,“孤兔淒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而且用麗語,以想像之筆,從對面寫起,表達自己的情思,如“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不僅刻畫了女子的形態,而且還勾出女子內心情感。正如清人彭孫遹所云:“夢窗之詞雖琱滿眼,然情致纏綿。”(《金粟詞話》)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二、最壯觀的中秋

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鬥成雙絕。有物指磨金鏡淨,何人拏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

--出自宋代史達祖的《滿江紅·中秋夜潮》

滔滔江河歸大海,而海水的潮漲潮落,皆與月亮的圓缺有關。偏偏只等到,過了半個秋天的時候,拼成明亮的圓月和壯觀的潮水。這時,月亮好像經過什麼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後,越發顯得明亮澄圓。江潮到來就像銀河被人挖開了一個決口那樣,奔騰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宮中的嫦娥。

月光普瀉,直照海底的蛟龍窟穴。潮聲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潔,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廣闊天地間潔淨澄澈,猶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一腔激氣直衝雲霄,似乎能驅走月中的粉黛。他舉杯酌酒,似乎一口氣就能吞下吳越兩國。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觀潮所見之奇景與所生之豪情說與兒輩聽聽,那他們也會為之心膽驚裂啊!

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壯觀景象。史達祖這首題為“中秋夜潮”的《滿江紅》,寫出了夜潮的浩蕩氣勢,寫出了皓潔的中秋月色,更藉此而抒發了自己胸中的一股激情,令人讀後產生如聞錢塘潮聲擊蕩於耳的感覺,,充滿了激盪今古的豪氣。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三、最孤寂的中秋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唐代李商隱的《嫦娥》

詩人李商隱終身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中秋這天,長夜獨坐室內,燭光越來越黯淡,雲母屏風上籠罩著一層深深的暗影,居室空寂清冷,心境黯然悽清。遙望室外長空,銀河逐漸西移垂地,牛郎、織女隔河遙望;點綴著空曠天宇的寥落晨星,也行將隱沒。面對冷屏殘燭、青天孤月,詩人聯想起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嫦娥。據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嫦娥孤棲與誰鄰?”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心情是不是和孤寂的自己相似呢?她想必應該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

詩中“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表明時間已到將曉未曉之際,著一“漸”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儘管沒有對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寫刻畫,但藉助於環境氛圍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淒冷情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圍的意緒卻幾乎可以觸控到。“應悔”是揣度之詞,這揣度正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由於有前兩句的描繪渲染,這“應”字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後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人公寂寞的心靈獨白。

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意蘊。在黑暗汙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塵俗,追求高潔的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於更孤獨的境地。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在這裡被詩人用精微而富於含蘊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種含有濃重傷感的美,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裡。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四、最感嘆的中秋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出自宋代蘇軾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裡,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頭,鬢邊生出了白髮。酒價便宜,反而常常憂愁客少,月亮雖明,卻多被雲層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悽然望著北方。

這首詞寫出了蘇軾謫居後的苦悶心情,上闋寫感傷,寓情於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闋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五、最思鄉的中秋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出自唐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窗外是滿月,明鏡裡也是滿月,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亂割!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想要攀折月中桂枝,無奈天空如此遠闊!歸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這時抬頭看月宮中的玉兔,因月光皎潔明亮,幾乎可以數得清它細小的毫毛。

詩人避亂蜀中時。中秋之夜,仰望象徵團圓的月亮,而自己飄泊異鄉,羈旅愁思油然而生。“歸心折大刀”說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詩人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裡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後兩聯“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詩人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六、最兄弟情深的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出自宋代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分別一次要多久呢?已經過了七個中秋節。去年的今天在東武之地,我望著明月,心中愁緒難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傳來涼州曲調。有鼓吹助興,驚起汀上的鴻雁。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著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披風,有的穿著紫綺為面的裘皮衣服。無奈圓月無情,漸漸西沉不肯為人留下。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獨自宿在水路驛站,離愁依舊。就怕像王粲那樣,不得返鄉,只能登樓相望。

欣賞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這首詞,要從這首詞創作的前一年說起。蘇軾、蘇轍兄弟情意甚篤,蘇軾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時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全詞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緻。宋代胡仔雲:“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更是對此詞的崇高評價。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蘇轍寫了這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

這首主要寫了作者與其胞兄久別重逢繼而又要分別的難捨之情和詩人的內心世界,生動地表現出蘇軾和蘇轍兄弟的手足情深。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七、最奇思妙想的中秋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這首中秋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 更有一種廣泛的象徵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詞人運用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透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那豪放的氣魄,震撼著人心,千百年來,為人讚頌。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八、最超俗浪漫的中秋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出自明代文徵明的《念奴嬌·中秋對月》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洗淨了一般。風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彷彿就在水晶宮殿裡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能感受到那兒歌舞昇平而沸騰的氣氛。白霜似的月光鋪滿大地,我願意乘著繽紛的雲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於溪亭酌酒暢飲,望雲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節快到了。我寄託舊知好友捎信於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文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中秋這天,詞人浮想殊奇,造語浪漫,面對明月,似親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詞的主旨全在上下兩結拍,上結“欲跨彩雲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莫負廣寒沈醉”,又顯感傷,大起大落中,將矛盾的心態淋漓吐出。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九、最壯志難酬的中秋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計算中秋佳節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祝願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蓴菜羹、鱸魚膾品嚐,回家後懷兒女團取在夜深的燈前。

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正留下來教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檔案,還派遣籌劃邊防軍備。長安的故友倘若問到我,只說我依然是愁腸滿腹借酒澆愁愁難遣。遙望秋天的雲霄裡一隻落雁消逝不見,我沉醉中聽到有誰奏響了空弦!

這首詞是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辛棄疾在滁州任上,為送他的同事範倅赴臨安而作。這次範昂被召回臨安,詞人對他寄與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並熱情地鼓勵他到前方去籌劃軍事,充分發揮他的才能。詞人借送別的機會,傾吐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奮進之時,又宣洩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

全詞的感情由聯想展開。“老來情味減”一句實寫,以下筆筆虛寫,以虛襯實。由“別酒”想到“西風”,“歸船”;由“西風”、“歸船”想到“江上”,燈前下邊轉到朝廷思賢,再轉到託愁腸殢酒,最後落到醉中發洩。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濤大起大落,通篇蘊含著開闔頓挫、騰挪跌宕的氣勢,充分體現了辛棄疾詞的沉鬱雄放風格。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

 十、最曠達豪放的中秋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出自宋代晁補之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遮蔽了月光的青色雲影處,一輪明月穿過雲層,像一面金燦燦的明鏡飛上碧空。長夜的空階上臥著桂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嘶鳴。京城邈遠難至,倒是這一輪明月,與人為伴,對人更加親近。

水晶簾兒高高捲起,雲母屏風已經開啟,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鋪灑月光的人間,領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這首詞通篇都寫賞月,上闋以雄厚的筆力勾勒出一個青煙繚繞、明鏡高懸的壯闊中秋月夜景緻;下闋採用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的順序描繪屋舍的景象。全詞緊緊圍繞月色、月景,明寫、暗寫相結合,將月之色、光、形、神,人對月之憐愛迷戀,寫得極為生動入微。全詞以月起,以月結,極盡鋪排能事,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境界闊大,詞氣雄放。

晁補之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後面兩次都是因牽連黨爭而去職,被貶外郡。但此詞對仕途坎坷,也僅微露悵恨而已,全詞的主調,是曠達豪放的。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