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打壓“華語”,曾使出各種手段,最後失敗被“打臉”

馬來西亞是個擁有多個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佔比數量很大,馬來西亞也是除了新加坡之外,華人佔比最多的國家。本來各種族的融合是一件好事,如果國家出現了種族之間的矛盾,應該是政府主動調和,而不是像馬來西亞一樣挑起種族之間的仇恨。上世紀的馬來西亞為了打壓華人,做出了不少的政策針對,只有一個目的:壓制華人,“消滅”華語,只是為了提高馬來人的地位。

馬來西亞為打壓“華語”,曾使出各種手段,最後失敗被“打臉”

因此在1969年的5月13日還爆發了種族騷亂,華人為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做出了不少的鬥爭,最後是以失敗告終,不但沒有打壓華人,反而讓華人越來越強。

馬來西亞為打壓“華語”,曾使出各種手段,最後失敗被“打臉”

要打壓一個民族,首先要從語言入手,而語言又要從學生入手。馬來語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而華語只是存在於華人群體之間,規模不算大,但是仍然逃不開被“馬來化”的命運。從1969年到1982年,馬來西亞政府把小學到大學的授課和考試使用的語言都變成了馬來語。將華語學校所有的語言都變成了馬來語,從源頭上就把握住了馬來西亞華人的語言使用權力,強制消除多元化的語言體系。

馬來西亞為打壓“華語”,曾使出各種手段,最後失敗被“打臉”

第二個是在語言體系下的種族政策:民族配額制,華人孩子聰明,適合考試,這種現象不知道是流淌在華人身體裡的血液,還是家教普遍管理比較嚴格的原因,華人孩子總是被這樣認為。在馬來西亞也不例外,所以為了提高馬來人的升學率,他們在1971年實行了民族配額制。意思是升學的條件不再是以單一的成績劃分,而是根據民族來劃分,這樣那些成績好的華人學生也不一定都可以升學,反而成績不再是作為對馬來學生的依據,憑藉他們的血統就能夠升學。這就是馬來西亞固打製的開始,是不同民族就有不同帶走方法的獨特魅力。

馬來西亞為打壓“華語”,曾使出各種手段,最後失敗被“打臉”

最後一個是1972年,馬來政府又廢除了全津貼學校和董事會。這就意味著民間辦學變成了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這樣一來,華人對學校的控制就降低了,從老師的選擇到課程的安排,都是由馬來政府在控制。他們還強制推行馬來語和馬來西亞的文化,也對華人集資等例會進行阻撓。

馬來西亞為打壓“華語”,曾使出各種手段,最後失敗被“打臉”

不過不管馬來西亞的政府如何百般阻撓,馬來西亞的華人始終沒有放棄對抗,在那幾十年裡,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仍然是最發達的。政府的這種陰謀並沒有成功,於是他們又在1991年提出“2020年宏願計劃”,對待外來的文化態度選擇包容和開放。

馬來西亞為打壓“華語”,曾使出各種手段,最後失敗被“打臉”

華人的毅力為他們自己爭取了如此完全的勝利和成功,而馬來西亞政府則是被自己“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