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皖南是體現徽州之美的絕佳之地,而黃山市歙縣的徽州古城,又是其中的很有特點的地方。我真的有些後悔,來皖南來得晚了!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徽州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本來開放式的景區,100元的“高額”門票,讓人不爽,更讓人不爽的是,古城驗票“隨心所欲”,毫無章法。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很多人說,徽州古城景區非常商業化,不值得一去。其實,最有意思的玩法是在古城裡住幾天,租一輛腳踏車或者共享汽車,古城和周邊都很有逛頭,古城城內景區包含

徽園

漁梁壩

許國石坊

斗山街

陶行知紀念館

新安碑園

太白樓

等七處。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我住在了徽州古城裡東南角西街一號大院裡的青旅,這是一個“神奇”的大院,後文會說。住處距離打箍井街一步之遙,狹窄的打箍井街上有一處曹氏二宅,現在是“徽班紀念館”,腦海裡一直有個問題,“徽班”與京劇到底是什麼關係?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徽班紀念館的門臉很是含蓄。徽班與京劇的傳承關係,史稱“徽京嬗變”。其重要因素是“皮黃合流”與“徽以合流”。因為“皮黃”是京劇聲腔的“母體”,而徽班、漢調又是“皮黃”聲腔較早合奏的劇種。這兩個合流”的成功,就為京劇的誕生培養了胚胎。“皮黃合流”,早在“徽班進京”之前就在揚州開始。如當時“春臺班”演出劇目中,就有很多“皮黃”合奏的戲了。“皮黃合流”對後來京劇“皮黃腔”的建立,和京劇的形成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徽、漢”之間的密切“合流”,則是在“徽班進京”之後的道光初年。當時漢戲演員米喜子、余三勝、譚鑫培等一批優秀藝術人才隨“漢調北上”,漢戲演員進京後,即融入徽班,同臺獻藝、同戲同演。因此,徽班與漢戲在北京舞臺上出現了“徽漢合流”的新局面。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徽漢合流”對京劇的形成主要體現在三個重要方面,一是:在“徽班”旗幟統一下,不同戲曲藝術人才的相互融合;不同聲腔的相容幷蓄,逐漸從混合到化合,從交流到交融,從而使“皮黃腔”發展成為一種“舉國齊唱和”的“京二黃”。如:當年北大、清華等學子們都以“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為時尚。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二是:“徽漢合流”極大豐富了演出劇目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如:“三慶班”編演的36本“三國戲”,不僅奠定了京劇劇目的基石,同時也促進了京劇表演體系更趨完備與成熟。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三是:造就了一批藝術人才,如號稱“老生前三傑”的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老生後三傑”的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他們既是徽班中的樑柱,又是京劇形成期和成熟期的代表人物。

皖南徽州古城的“徽班”,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當年北大清華的時尚

在“徽京嬗變”程序中,作出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直至1876 年2月7日上海《申報》上出現了“京劇重老生”的評論,由此,“京劇”之名橫空出世,徽班之名漸漸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