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者對宇宙的深邃思考,若不是巧合,那就有如神明相助!

古代學者對宇宙的深邃思考,若不是巧合,那就有如神明相助!

萬事都有開端,各種學說也不例外,我們今天所研究的開端也都是歷史上留下來的“遺產”,宇宙是神秘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在古代就能開始對其展開研究討論,實屬不易。

古代學者對宇宙的深邃思考,若不是巧合,那就有如神明相助!

中國的天文史開端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帝堯時期(約公元前二十四世紀),那時就有了專職的天文官,用以觀象授時,以觀星將一年的天數,月份,季節劃分清楚。夏朝出現了二十八宿和十二幹,春秋時期將其更加細化,直到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一較高下開始提出有關天地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可以說是集思廣益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

古代學者對宇宙的深邃思考,若不是巧合,那就有如神明相助!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

“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意思是:有實體存在但無空間可尋的叫做宇,有在成長但看不到其始終的叫做宙。這句話既提出了時空的觀念,又不否定時空間的那種似有非有的狀態,為以後的天文學思想開闢出一條新路。

古代學者對宇宙的深邃思考,若不是巧合,那就有如神明相助!

《屍子》(屍子本名屍佼,先秦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中稱: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其第一句講明宇宙的三維性,“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第二句講明時間的一維性,“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等。

古代學者對宇宙的深邃思考,若不是巧合,那就有如神明相助!

把《莊子》和《屍子》的這兩句話相比較,其實剛好互補,《莊子》提出時空觀念卻沒注意宇宙的維度性,而《屍子》提出了宇宙的維度性,卻沒有提及時空的開端,界限等問題,因此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引用《三蒼》講到:

“四方上下為宇,宇雖有實而無定處可求也”,“往古來今曰宙,……宙雖有增長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

完美的將兩者觀點結合,算是為了以後的研究很好地總結了時空間的觀念與特性。

古代學者對宇宙的深邃思考,若不是巧合,那就有如神明相助!

老子的《道德經》中講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雖然講的是社會哲學,但結合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同樣令人驚歎。宇宙從一個點大爆炸後,先出現一個氫原子,後出現了一個氦原子,並且在極短時間內一瞬間出現無數的氫原子和氦原子,並隨時間流逝結合成第一代星體繼而發展出萬物。很多人問這個點之前是什麼,目前答案是一種“無”的狀態,而老子的“道”就先於天地之始,就是“虛”和“無”的狀態,無狀無相,如果不是巧合,只能膜拜老子這超然的思想了。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對於宇宙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但是古人作為我們的祖先,他們沒有科技支援,也沒有工業製造,純靠想象與推理來揣摩這個宇宙,其思想結果也同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