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有位學者,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師問道,卻一直喋喋不休的說著自己的觀點。

法師默默無語,以茶相待。

眼看茶水就要滿了,法師卻還是不停下來。

學者著急地說:“別再倒了,馬上就溢位來了!”

法師不慌不忙的說:“你就如同盛滿水的杯子,裝滿了自己的成見和看法,讓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做人就像一隻杯子,由於杯子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把杯子中原有的水倒出來,水會自己溢位來。人的思想猶如一隻只杯子,裝滿了想法與知識,如果你想學到更多的知識,就要先把自己杯中的水倒掉。

人生,需要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探求新知的精神。面對未知的一切,永遠空杯以對,才會一直有好茶和驚喜等著你。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01

越是有本事、真正優秀的人,越是懂得謙虛。

生活中,總有些人,把自己的姿態擺得比誰都高,總感覺自己高高在上,脾氣比誰都臭,其實越是這樣的人越沒本事,越是有本事、真正優秀的人,越是懂得謙虛。

文韜武略的商湯王在他的洗澡盆上寫了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在洗澡的時候,外洗身,內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後“身心舒暢。”我們現在洗澡,只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時候,還怨這個恨那個。

真正的洗澡,應該是外洗身,內洗心,把外在和內在的過時的東西、心靈的雜草、大腦的垃圾等等,通通一洗了之,把身心洗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

這一點曾子感觸很深,顏回做得最好。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此句出自《論語·泰伯第八·第五章》。曾子感慨地說,一個有才能的人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還像沒學問一樣謙恭,擁有見識與格局卻還淳樸厚道不張揚,像平常人一樣普通,被人詆譭、侵犯、佔便宜也不計較,以前只有我的朋友能做到這樣了。

能夠尊重弱小,尊重窮人,尊重世俗,抑或尊重不喜歡,還虛心去問,應該是一個修養的昇華了。

這一點很難得,因為有才能的人通常都比較自戀,認為自己就是最優秀的,哪裡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請教呢?一些有才華的人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向一個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這個做起來有點難度。所以他才誇讚顏回的品德。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人越是學問高反而會表現得越謙恭,這是知識與修養給他帶來的改變。

哲學家捷諾就是這樣謙虛的人。有人問他:“像您這樣的大哲學家為什麼還要那麼謙虛呢?”捷諾說:“人的知識就像是一個圓圈,圓圈裡面的是你已經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會發現圓圈越大的人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很不足。”

讓無數球迷們瘋狂傾慕的世界球王貝利,在他過往20多年的足球生涯裡,他曾經參加過1364場比賽,共踢進1282個球,並創造了一個隊員在一場比賽中射進8個球的紀錄。

後來有人採訪他說,在您踢過的球裡,你覺得哪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

讓人讚歎。

能夠放下過往,是一種智慧。

能夠放下榮耀,卻是一種魄力。

人,只有不驕傲自滿,時刻持有空杯心態,才能不斷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02

《舊唐書》載,柳公權“性曉音律”但“不好奏樂”,他認為“聞樂令人驕怠”。還有資料記載,柳公權曾在街市跪拜一名失去雙手的民間藝人“字畫湯”求教書藝。如若沒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對書法藝術的敬畏之心,是不可能去虔誠地跪拜一位民間殘疾藝人的。

《三國演義》中的禰衡,年少得志,年紀輕輕便成了大名士孔融的忘年交。

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過於狂傲,常常口不擇言、目中無人。

禰衡到劉表處後,由於目中無人,惹得劉表心中不快,於是又把他送給了性情急躁的黃祖。

這黃祖是一介武夫,他可不像劉表一樣估計自己的身份名聲。

當禰衡再一次狂性大發時,黃祖二話不說便將他給殺了。一代名士,終因目中無人而早早落幕。

恃才傲物,處處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其實不過是井底之蛙。

易經蒙卦中的“童蒙吉”,是指“保持像兒童學習時的那種空杯心態,這樣為人處事才會大吉大利”。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心理學中有一種心態,叫作“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就是忘卻過去,特別是忘卻成功;是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更是一種挑戰自我的永不滿足,不斷追求卓越。

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時刻懂得清空自己,因此能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福特汽車公司的創辦者亨利·福特曾說:“任何停止學習的人都已經進入老年,無論他在20歲還是80歲;堅持學習的人則永葆青春。

都說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需要時常放空自己,就是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能力和理念進行重整,清空過時的,為新知識、新能力、新理念的進入留出空間。清洗心靈,清除心靈上灰塵和斑鏽,倒掉大腦中的渾水。

你只有將自己的姿態放低,才能從別人那裡學到知識、智慧。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03

林語堂說:

“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四種認知狀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

知道自己不知道,開始有敬畏和空杯的心態;

知道自己知道,清楚自己的認知範圍;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才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倘若你的高姿態傲視神態面對他人,容易讓他人產生排斥心理乃至敵意。在工作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思維敏捷,但說起話來令人感覺很不舒服,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太愛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都在不自覺地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他的談話對手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無形之中就成為對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

有時候放低自己的心態,低下高傲的頭,反而會擁有得更多。

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就因為它總是在最低處,因而所有的溪流都彙集到大海的懷抱中。知識越是淵博,人的胸懷就會變得越寬廣,這樣他收穫的東西會越多。

所以,做一個謙虛的人,虛心向學,謙遜為人,不斷豐盈自己的學識,不斷修養自身,不斷成長自我,遇到更好的自己。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聖鐸編著,《聽南懷瑾講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