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不收“份子錢”,人情往來不再是“債”| 新京報快評

婚宴不收“份子錢”,人情往來不再是“債”| 新京報快評

良辰吉日,能來就是最好的祝賀。

婚宴不收“份子錢”,人情往來不再是“債”| 新京報快評

結婚隨禮的紅包。

新京報資料圖

文 |

胡欣紅

婚宴上,客人們紛紛送上祝福的紅包,然而新人的長輩卻不收禮金,只將紅包一角撕下,表示心意收下了。近日,這一幕發生在廣東茂名高州市。據極目新聞報道,不收禮金只留紅包一角是當地風俗,由來已久。

良辰吉日,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同見證一對新人開啟幸福人生,當然是歡天喜地的事兒。但是,該送多少“份子錢”卻常常令人頗費思量。尤其是國慶黃金週之類的“好日子”,一旦遭遇“集中轟炸”,更令人壓力山大。國慶前夕,廣西梧州一女子收到21份結婚請帖一事引發熱議,原因就在於此。

天下苦禮金久矣。儘管廣東某些地方婚宴不收禮金之事並非第一次聽聞,但這樣的“清流”依然令人深受觸動:“婚宴不收禮金值得推廣”“移風易俗,向廣東學習”“引領時尚” ……諸如此類的感慨,道出了公眾的心聲。

婚喪嫁娶中的“份子錢”,可謂源遠流長。除了維繫人際關係之外,這樣的人情往來類似於民間自發的“眾籌”,含有互助的意義。時至今日,“眾籌”的色彩已經淡化了,更多的是“面子”問題。於是乎,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份子錢”也水漲船高,不僅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也助長了大辦酒席的奢侈風氣。

婚禮收紅包其實不是為了錢,一是討一個好彩頭,二則是一種血脈親情的寄託和牽掛,讓你記得欠過一份情,要常走動。原本美好的習俗,被攀比功利之心綁架,就會發生變異。如何讓人際交往不再被紅包“綁架”,成了很多人的共同心聲。

在這方面,不收“份子錢”只留紅包一角的地方習俗,無疑給我們做出了示範。如此,既不違規又不失喜慶,讓賓主雙方免於禮金大小的困擾,主客雙方的情意都到了,可謂皆大歡喜。受邀者不用擔心吃喜酒導致“吃土”,邀請方也不用記著收了多少下次給多少,“人情債”的煩惱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赴宴就是送個祝福沾沾新人的喜氣,人情往來不再沾染交易色彩,不僅親友之間的交往會迴歸情感的本質,大肆攀比的“剩宴”現象也會得到有效遏制,有助於整體社會風氣的淨化,也符合我國正在推進的婚俗改革大勢所趨。

良辰吉日,能來就是最好的祝賀。婚宴不收“份子錢”只撕紅包一角,讓人情往來告別“交易”迴歸“心意”,值得更多地方推廣借鑑。

撰稿 / 胡欣紅(教師)

編輯 / 遲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