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家鄉的小莢蟶

本期作者:

李立民

炎熱的清晨,我前往菜市場買菜,在一個攤位上看到了久違的小莢蟶。它挺新鮮的,還時不時地伸縮著,噴吐著水。我問攤主:“多少錢一斤?”

“四十元。”

“來半斤。”

中午,小莢蟶燒成了湯,味道依舊。它圓了我三十多年的夢。

夜讀|家鄉的小莢蟶

小莢蟶,俗稱“銀青莢”,貝殼薄脆,長橢圓形,殼表黃白色,有光澤。它生活於潮間帶至淺海三十餘米水深的海底,底質為軟泥或泥沙。國內主要分佈於浙江南部沿海。

小莢蟶味道鮮美,含有大量氨基酸及多種無機元素,營養豐富。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醫藥作用和補虛的功能。

當年每逢春夏季,我的老家有許多青壯年利用農閒,捕撈小莢蟶。捕撈的具體地址,主要是兩個灘塗,一個是往北方向即鰲江北岸的墨城尾灘塗,另一個是往東南方向即大漁灣的小岙灘塗。

夜讀|家鄉的小莢蟶

撈小莢蟶,必備船隻、料桶和撈網等工具。船隻,那時使用的是當地木製的馬龍、柴船或河泥船。馬龍、柴船一般是暫時或短期租用,而河泥船屬家鄉生產隊的,經隊長同意即可,無須租賃。料桶,木質,圓形,篾箍,底大口小,用來放置小莢蟶。撈網,即取兩根大小不一的竹爿,經加工製成兩個近似長方形(上稍窄,下稍寬)的框架,結苧麻網於內框架上,再固定於外框架內側,用以灘塗上刮小莢蟶。

鰲江潮汛,月間每日各異。撈小莢蟶,是依白天潮候趕潮水的。家鄉人撈小莢蟶,一隻船一般五六人,結夥同往,並自帶飯包。落潮撈,漲潮歸。凌晨或傍晚,將軍嶺、小岙嶺上撈小莢蟶的人結成長隊,肩背或挑料桶,手持漁燈或手電筒,燈火閃爍,好似一條舞動著的長龍,頗為壯觀。

夜讀|家鄉的小莢蟶

家鄉人首先在水下的灘塗上撈小莢蟶,隨著潮水漸漸地退卻,裸露的灘塗拓寬了,也就在水上的灘塗間撈了。撈網一刮一抖,移位而行,待網內攢有了一兩把小莢蟶,就傾倒入料桶,再繼續捕撈。

這時潮漲了,即刻回船,隨潮劃歸,海上風平浪靜還好,而風起浪高,可就有點懸了。我曾經聽家鄉一位長輩說過,我祖父青壯年時是一把划船好手,有次從墨城尾灘塗撈小莢蟶歸來,三人划著河泥船,在鰲江的江面上恰遇狂風暴雨,他始終站立在舵位,堅定有力地掌握著木槳,沉著應對,拾浪而行,從而躲過了一個個驚濤駭浪,避免了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河泥船終於平安地到達了鰲江南岸。

夜讀|家鄉的小莢蟶

我少年時,小莢蟶只有幾分錢一斤。白天撈者歸來,都會手提或肩挑著小莢蟶,走村串戶叫賣,通常是一會兒就賣光。小莢蟶一般燒清湯吃,品嚐其肥嫩鮮美的味道,有時,也留少許用鹽醃起來,次日再蘸著家釀的黃酒下飯。不過,鹽醃的小莢蟶不易儲存,再過一日蟶殼就會自然張開,鹹蟶肉變得軟乎乎的,沒了嚼勁,味道甚差。夜晚撈者歸來,有時怕小莢蟶失去新鮮度,乾脆連夜燒沸水燙了,去除蟶殼,撈起蟶肉,再放入大圓篾匾曬乾,以備日後慢慢地享用。縊蟶五斤,可曬縊蟶乾一斤,而小莢蟶十斤,才可曬得小莢蟶乾一斤。小莢蟶乾煲湯,香醇鮮美,其滋味遠勝於縊蟶乾。即使當年,小莢蟶乾在市場上也絕對無貨,我也未曾品嚐過。

夜讀|家鄉的小莢蟶

之後一段時間,鰲江上游製革廢水肆意排放,小莢蟶喪失了生存空間。再後來,製革廢水得到了治理,但鰲江下流兩岸大部分灘塗卻圍了墾,小莢蟶賴以休養生息之地也就大為縮小了。

幸哉,幾年前家鄉小莢蟶重現,儘管數量有限,但它畢竟還生存著。更可喜的是,如今菜市場上的小莢蟶,竟愈來愈多了。

本文如有侵權或涉及版權疑問,請聯絡shaoguanwo2022@163。com,我們會盡快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