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南轅北轍”的反思

對“南轅北轍”的反思

《戰國策·魏策》中記載著《南轅北轍》的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南轅北轍”一詞的本意是“與事實相反,背道而馳”。

戰國時期,中國的天文學很不發達,或者說幾乎沒有天文學的存在,人們的思想尚在有神論的控制之下。因為當時的人們沒有“地球”的概念,他們的“宇宙”觀念只是“天”和“地”。“地”是像平面幾何中所描繪的平面實體一樣,可以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其深度也是無限的,像人們所說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而“天”的概念則是地平面以上,像穹窿一樣的半球型的曲平面,滿天星斗都是鑲嵌在“天”的曲平面之上。在這種情況下,“南轅北轍”的本意是正確的,寓言故事中“去楚國的人”確實是愚蠢的。

可是,當麥哲倫第一次環球航行之後,對“南轅北轍”所產生的影響是相當“嚴重”的:首先,使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其次,使作者本人由智者淪為白痴;再次,使《南轅北轍》寓言的諷刺意義消失得無影無蹤;第四,使“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瀕臨滅亡,使常用“南轅北轍”的人蒙受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