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兩千年的兩位戰神,卻打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經典戰例

相隔兩千年的兩位戰神,卻打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經典戰例

相隔兩千年的兩位戰神,卻打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經典戰例

【番吾之戰與萊蕪戰役:李牧粟裕跨越歷史的共鳴】

中國三千年戰史上戰爭無數,具備相似性的戰爭如過江之鯉,但能打出幾乎完全相同的經典戰例,還是挺令人擊節讚歎的。

李牧的番吾之戰與粟裕的萊蕪戰役,便是個中的典型。

萊蕪戰役大家相對熟悉,重點說說番吾之戰。

前232年,剛剛遭受宜安之戰慘敗的秦國並不甘心,再次發兵進攻趙國。

這裡面大概有個歷史細節:秦國方面在戰後總結教訓,得出結論——

李牧指揮宜安之戰獲勝,很大可能是“僥倖”所致。

畢竟,這是李牧在秦趙對決中的“初次登場”,就好比當年閼與之戰“一戰成名”的趙奢,李牧是否真的那麼神奇,很值得認真“檢驗”一下。

所以《資治通鑑》說秦國“大興師伐趙”,這個“大”字說明一切,這次是跟你玩真的了,別想再靠僥倖。

所以,秦國這次出動的總兵力,要遠比前一年的宜安之戰要多,而且是兵分兩路。

一路從趙國南部,已經被秦國攻佔的鄴、平陽等地北進,兵鋒直指邯鄲南郊的漳水和趙長城防線,直接威脅邯鄲。

另一路從上黨太原郡東進,橫掃趙國西北疆域,爭取儘快打到邯鄲城下,與南部秦軍會和,共攻邯鄲。

整個戰役目標和部署可以歸結為:南北對進,兩路攻勢,決戰趙軍,攻下邯鄲,滅亡趙國!

這反證出一個悲催的實際現實:趙國現在可以動員的總兵力,不僅遠不如秦國,而且已經是捉襟見肘,已不足以同時對抗秦國的兩路進攻了。

甚至,趙國確實到了滅國前夜。

不然,秦國不會傻到採取兩路進攻,給李牧後來鑽空子、各個擊破製造機會,這種“為所欲為”,是背後的實力使然。

而且,也可推測,秦軍南集團是兵力相對更多的,畢竟這一路是直接威脅邯鄲,勢必吸引到趙軍主力,雙方在南部戰場決戰的可能性更大。

同時,一旦趙軍主力被南集團拖住,北集團也就順勢獲得迅速挺近、乃至“秋風掃落葉”的戰機。

這便是秦國的如意算盤,打的不可謂不響。

而趙國初期的應戰策略,正如秦國的戰前推演,完全是被牽著鼻子走。

這也是沒辦法,畢竟兵力相對嚴重不足,邯鄲又是國都,優先順序最高,趙國高層不得不把主力軍團投入到南線戰場上。

然而,隨著戰事展開,李牧不僅經受住了“檢驗”,還送給秦國一個大大的驚喜!

對於秦國的如意算盤,李牧心知肚明,作為軍事家、名將,他不難預見這一戰的最壞結果——

一旦讓秦軍南北集團取得戰場會師,趙軍主力將會遭受南北夾攻,被完全殲滅,隨之邯鄲失守,趙國滅亡!

李牧必須避免這種結果,而做法便是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至少要消滅一路秦軍,粉粹其會師計劃。在這一點上,秦軍南、北兩個集團雖然兵力不同,但戰場作用卻是相當的。

如果兵力雄厚的南集團吃不掉、打不退,那麼消滅兵力相對更弱的北集團同樣有效,甚至是更好的選擇。

其次,秦軍不是自認為在南線拖住了趙軍主力,只要靜等北線進展就可以取勝了麼?

李牧偏偏要打它一個“徹底想不到”!

我固然不會讓你拖住我的主力,反而會將主力偷偷轉移到北線,給完全沒有防備的北集團迎頭痛擊!

於是,這場戰爭中最精彩的一幕“番吾之戰”上演了,秦軍北集團挺進到番吾,突然就被遠端奔襲、“從天而降”的李牧軍團一陣痛扁。

既然想都想不到,也就無所謂防備,結果自然是全軍潰敗、稀里嘩啦。

相隔兩千年的兩位戰神,卻打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經典戰例

如果有“戰地電話”,北集團的主將肯定會氣急敗壞的打給南集團:“MLGBD,究竟怎麼回事?李牧主力不是在你那邊麼?”

而南集團主將的答覆則是:“沒錯啊,李牧就在我對面啊!我還能看到他的將旗呢!你那邊怎麼會有李牧大軍?!”

這就是李牧所玩的另一個小伎倆,主動製造假象,讓南集團認為他一直在南線,從而無從預料他的實際動作。

於是,南北集團的秦軍主將,都被他蒙在了鼓裡。

而整個戰爭的形勢,因為李牧的這一系列出其不意的“騷”操作,取得徹底逆轉。秦軍北集團潰散後,李牧主力回師南線,南集團見戰役整體計劃已經完全落空,又擔心被李牧再尋戰機遭到殲滅,只好明智地“撤軍”了。

氣勢洶洶的滅國之戰,就這樣以一路慘敗、一路奔逃的丟人場面結束。

覆盤整個戰役,可能會有人認為,李牧這是在冒險,正如有很多人一直懷疑那些中國第一流的名將,比如韓白李嶽粟等,總覺得他們打贏的都是險仗,有僥倖因素。

該怎麼看待呢?

首先,要承認,李牧就是在冒險,但要認識到“敵強我弱”的客觀情況,在形勢已經極為危險的情況下,非冒險不可。

所謂“正守奇攻”,守都要守不住了,再不冒險奇攻,可就徹底完蛋了。(李牧的戰役計劃,肯定要上報趙廷的,連一貫愚蠢的趙王遷都沒阻止,充分說明冒險的必要性。)

其次,一般人以為的嚴重冒險,在李牧這種級別的專業戰神眼裡,還遠沒到類似賭徒在賭場上的一把梭哈,或者是無腦莽夫的拼死一搏。

比如,李牧主力離開南線戰場,他就沒擔心過秦軍南集團會迅速突破麼?

然而擺在秦軍南集團面前的,是漳水和趙長城兩條防線,一個天然河流,一個石制壁壘,在冷兵器時代這都是極難攻破的,也是李牧自信的“憑藉”所在,留守部隊的主將司馬尚對此的認識顯然會更深刻。

何況,戰場指揮真正比拼的是把握戰機的能力。如果雙方指揮員都能“開全地圖”,那再給李牧幾個膽,他也不敢調動主力部隊北上。宜安之戰,桓齮可就是因此敗在他手上的。

但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沒有人能開“天眼”,於是才有了“兵不厭詐”、鬥智鬥勇、製造時間差。李牧透過小伎倆迷惑對方,讓對方從未想過他轉移兵力的可能性,自然就更有把握了。

即使如此,李牧擊敗秦軍北集團後,還是迅速回師南線,謹防留守部隊擋不住南集團知悉後的猛攻。這恰恰說明他是何等的機敏和謹慎,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時間差。

這也是“韓白李嶽粟”用兵藝術的精髓,出其不意,等時間差過了,對方搞清楚實際情況,戰局已然無力迴天。

這就是番吾之戰的全過程,如果瞭解了這些,你就會發現,它和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究竟是何等的相似!

相隔兩千年的兩位戰神,卻打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經典戰例

我們可以列出一系列等式:

國軍=秦軍。

共軍=趙軍。

臨沂=邯鄲。

萊蕪=番吾。

粟裕=李牧。

李仙洲=秦軍北集團主將。

陳誠=秦軍南集團主將。

……

甚至連戰役精髓都如出一轍,國軍同樣是“南北對進”、直指臨沂,而粟裕的破解之法是“示形於南、決戰於北”,南邊讓少數部隊打出華野的全部番號欺騙國軍(甚至包括假裝西渡黃河),主力卻秘密北上,三天內全殲李仙洲兵團5。3萬人。

可以說是全盤致敬李牧,雖然粟裕顯然是無心的。這大概就是頂級戰神指揮藝術的歷史共鳴吧。(如果真要找不同,最實質的不同只有一點:臨沂是可以放棄的,而邯鄲顯然不可能。)

也正是在這一戰後,誕生了那句軍史搞笑名言——“就算是五萬頭豬,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吧?”

不知道這一戰後的秦始皇,是否會同蔣介石、陳誠“心有慼慼焉”?

無恥的是,秦國對於自己戰史上的那些大敗仗,一向是“諱莫如深”的,比如番吾之戰,我們都不能確切知道秦軍的主將是誰,大概能推測出的,是北集團主將,很可能是李信和蒙恬。

由此反推,南集團主將地位應該更高,那就只有桓齮、楊端和或者王翦了,如果實際就是王翦,可就徹底搞笑了。

不管如何,秦國這次是準備進行“秦趙國戰”的,結果在國力、兵力全面佔優的情況下,卻被李牧無情羞辱。

相隔兩千年的兩位戰神,卻打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經典戰例

李牧平生指揮的戰役並不多,一共三個半:破匈奴之戰、宜安之戰、番吾之戰,半個是後來對陣王翦。

然而這三個戰役個個經典,尤其是名氣最小的番吾之戰,地位反而最重要,作用也最關鍵,相當於挽救了趙國的一次大機率亡國。

它同時有力證明,秦國此時的“一統六合”,事實上條件仍不成熟,至少他們自己都還沒在頂層戰略上徹底搞清楚——“六合一統”到底該怎麼進行。

應該說,也就是在這次慘敗之後,秦國才對此進行徹底反思,並最終得出正確結論。下文再說。

而李牧的真正悲劇在於,他登上歷史舞臺時,趙國事實上已經極為衰弱,以他的軍事才能,固然可以在戰場上力挽狂瀾,但終究在整體上拯救不了內憂外患的趙國。

雪上加霜的,番吾之戰後,原本獲得喘息之機、形勢應該向好的趙國,卻相繼遭遇代地大地震、全國大饑荒等重大災難,國家實力再遭削弱,原本已被李牧打怕的秦國,也就再次冒出趁火打劫的心思。

這個歷史運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