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春節的腳步臨近,每家每戶聊著天無不談論著逛花市、貼春聯、掛燈籠

……

但凡跟紅紅火火沾上邊的關鍵物品,在這個時候存在感十足。中國人就喜歡這份喜慶。

說到“紅火”,能延續到元宵佳節的主角,當屬“燈籠”了。

從古至今,燈籠的含義可謂五花八門,甚是有趣。

一、其中吳伯簫的《燈籠》把燈籠“回憶”得入木三分。

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1、燈籠就是那哄娃的光

“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彷彿是天性,放在暗屋子裡就哭的寶兒,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

孩子害怕黑暗,舊時如果家中點亮一盞燈籠,屋裡亮堂堂的,即使是小嬰兒,就會被這紅紅的燈光吸引去了。

簡直是哄娃神器。

吳伯簫是清代出生的人,那時自然沒有電燈,兒時對照明的記憶,肯定除了燭火也只有燈籠了。兒童天生對圓的形狀、紅的顏色喜愛非常,所以對於燈籠,也是印象深刻。

2

、燈籠是那指明的燈

吳伯簫在文中還提到小的時候,祖父工作到很晚,他和家裡的長工李老五提著燈籠去接祖父的場景。

“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

有了燈籠的照應,就連看家的狗都知道是主人回來了。簡直是一盞指明燈,同時也是對祖父的深深思念。

文中也提到了自己的母親:

“路上黑,打了燈籠去吧。”

自從遠離鄉井為了生活在外面孤單的掙扎之後,像這樣慈母口中吩咐的話也很久聽不到了。

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字字透露著母愛對自己的影響,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裡亮麼?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

作者如是說。

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3、燈籠是那施善行好的燈

“掛紅燈,自然同盛伏舍茶,臘八施粥一樣,有著行好的意思”。

“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虛驚的時候,忽然發現星天下紅燈高照,總會以去村不遠而默默高興起來的吧。”

掛著紅燈籠,表示盛夏時有涼茶可以解渴;掛著紅燈籠,說明寒冬臘月有一碗暖暖的粥可以喝。

就算是孤獨的行客,四處摸不著北時,看到了紅燈籠就看到了村莊看到了家。

說到底,那一盞燈籠,讓人看到了希望,讓人安心。是一盞放心燈。

可見,吳伯簫眼裡的燈籠,都是“正面”的希望之燈,具有愛國愛家情懷的燈。

二、相反的,在《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裡的紅燈籠,卻象徵著封建社會女性卑微無自尊的悲催形象

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故事講述著民國時期,

19

歲的女大學生頌蓮因家中變故被迫輟學嫁入陳府,成為陳老爺的四姨太。

按照陳府的規矩,當陳老爺要到哪房姨太處過夜,該姨太房門前就會高高掛起一個大紅燈籠;但若犯了錯事得罪老爺,就會被

封燈

,用黑布套包上紅燈籠高高掛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寵。

紅燈籠成了封建社會財主恩寵妻妾的標誌物,各房姨太爭風吃醋,不惜一切代價想得到老爺的寵愛,進而取得在家裡的一席之地。

這些可憐的女人,就算是有點學識的女大學生,都困在這個“牢籠”裡迷失了人生方向。

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不懂得為自己爭取自由,一輩子做那隻井底之蛙。頌蓮的下場也成了一個瘋了女人,悲劇收場。

印象很深的是片尾頌蓮遊離在院子裡,屋簷上高高掛著的燈籠圍成了一個長方形,她人在其中,成了一個大大的“囚”字。

吳伯簫筆下的“燈籠”與《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燈籠有什麼不同?

刻畫了當代女性如此卑微的社會地位,如此悲涼的人生命運。

影片名稱非常喜慶,但影片故事卻非常悲涼。作者設計的這巨大反差讓人佩服,對燈籠這一“主角”發出由衷的感嘆。

結語:

作者妙筆生花,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社會背景,勾畫出不同的寓意。

儘管我們生長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紅燈籠寓意也十分的正面,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但我們仍然不能忘卻中國的歷史,方能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

我是詩緣,歡迎關注我,讓我們在搖浮的世界沉澱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