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自從打出“旗艦守門員”的稱號之後,紅米K系列機型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再加上最近這段日子裡盧偉冰多次在個人微博上為紅米K50系列高調宣發,讓紅米的關注度比往年還要高。

3月17日,紅米 K50系列順利問世,如同此前網路上爆料的一樣,盧總為大家一次奉上K50、K50 Pro兩部機型。其中K50 Pro的價格令人驚喜,在搭載旗艦芯天璣9000的情況下仍然有不到3000的起售價,讓很多期待高配低價機型的米粉直呼“爺青回”。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極致價效比下 優缺點都很明顯

算上之前釋出的紅米K50電競版,K50系列這次包含三款機型,簡單統計一下,全系列的起售價2399,頂配版也沒有超過4000,看起來

價格區間相當合理。不過再細細分析一下我們就能發現,價格確實是真香,但刀也砍得是真“狠”。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先來看看紅米K50系列的優勢所在,很明顯天璣晶片為整機的產品力拔高起到了關鍵作用。在K50系列之前的預熱中,就多次提到過會搭載天璣旗艦新芯,因為高通陣營

近年

來的“擺爛”,讓使用者對天璣9000的期待

被無限拉高。再加上OPPO Find X5 Pro天璣版推遲出貨,讓K50 Pro直接成為目前市場中消費者能最先到手的天璣9000機型。

K50標準版上搭載的天璣8100在使用者群體中的呼聲也非常高,雖然該晶片定位次旗艦,不過效能表現已經和一眾旗艦晶片打得有來有回。根據數碼評測媒體極客灣測得的資料,天璣8100單核、多核效能均和驍龍8 Gen1相當,功耗卻低了近小半。花2399就能擁有和一流旗艦水平相當的效能,這個賣點相信也會成為K50系列銷量的一大助力。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除了效能外,紅米K50系列這次還主推一個以往我們在兩千價位段很少看得到的賣點——2K螢幕。雖然其他廠商早就推出過2K螢幕的機型,但在真正走量的標準版機型上搭載2K螢幕確實還是頭一次。對於這塊螢幕,盧偉冰個人更是放出“狠話”:“可能2022年都無對手”。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實際上來說這句話也並非空談,紅米向來喜歡營造“其它對手無法比肩”的對比氛圍,紅米Note11 Pro+搭載120W快充、紅米Note 9 Pro搭載一億畫素主攝,都採用的是這種

策略,

為產品帶來極大差異化優勢。如今盧偉冰選擇2K螢幕當做K50系列的主要賣點,就是看到兩千價位段2K螢幕產品的空缺,這一波操作也確實是抓住了市場痛點。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紅米K50系列的長處確實優秀,不過手機的使用體驗由整機配置所決定,上限高的同時我們並不希望它的下限會太低。那麼紅米K50系列的短板方面又如何呢?

首先遺憾的是紅米K50、K50 Pro都採用了塑膠邊框,這為整機的質感減分不少。K50處於兩千元檔位,當做價效比機型來看無可厚非,但K50 Pro近三千的起售價依然是塑膠邊框,除了天璣晶片確實太貴外只能用“極致刀法”來解釋了。

此外紅米K50全系都是側邊指紋的“復古配置”,現如今屏下指紋已經在千元機型上都相當普及,側邊指紋存在識別面積小、識別率不佳等問題,K50系列的如此簡配,不得不說是一種倒退。

另外影像方面也有缺憾,紅米K50 Pro的主攝感測器使用的是兩年前釋出的HM2,紅米K50標準版的主攝感測器更是當年紅米K20同款的IMX582。即使這些感測器經過了“多年打磨”,並非旗艦感測器的它們如今明顯已經無法追及新秀感測器。從對影像硬體的投入上來看,紅米基本算是放棄了提升影像方面的體驗。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總體上來說,紅米K50系列的優缺點都相當明顯,在享受絕佳效能、高素質螢幕的同時,也要能忍受倒退了的邊框材質、側邊指紋以及沒有多大進步的影像,這些缺點無疑會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

紅米的價格戰還能打多久

紅米這麼多年來聲勢如此旺盛,其實一直離不開“價效比”這個關鍵詞,這也是紅米歷代產品如此看重市場定價的一大原因,從繫結1999的標準版起售價,到主動定位“旗艦守門員”,對他們來說“價格戰”就是維繫品牌活力的一大關鍵。

早在紅米誕生之初,紅米就承載了穩定小米使用者體量和下沉市場的重任,雷軍本人對紅米的定位是價效比高的“國民手機”。這一方面紅米確實也做到了,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資料顯示,2021年度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銷量前10中,紅米就有兩部機型上榜。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這兩部紅米銷量高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價格夠低,例如紅米9A搭載Helio G25處理器,後置單攝、採用淚滴異形螢幕,多重壓縮後的起售價僅599元。並且該機不僅在我國發售,在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區也很有銷量勢頭。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低價讓紅米能率先搶佔市場,同時也為MIUI生態的壯大提供了基礎。小米本身就有多樣的網際網路服務,算上每一臺手機在廣告投送、應用內消費等方面的增值業務營收,硬體利潤率再低也能保證營收。

然而價格戰搶市場帶來的並非全都是優勢,在市場重新洗牌的當下,高階轉型正成為紅米所面臨的一個困境。在華為受制裁淡出市場後,國內高階智慧手機市場罕見的出現了缺位,國內一眾廠商都有意拿下,近年來相繼出現大量5K左右價位段的手機產品,榮耀最近推出頂級旗艦Magic 4系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而且在體量擴大之後,“薄利多銷”這種模式對營收的影響並不會太多,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資料顯示,小米(資料統計包含紅米)雖然在2021 Q2短暫拿下過全球出貨量第二,但其收入和營業利潤卻沒怎麼變化。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紅米多年來的低價策略對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響,當然這個問題老大哥小米也正在經歷。紅米並非沒有推出過定位相對較高的產品,2020年他們就釋出過起售價達到3799元的紅米K30 Pro變焦版,但因為定價問題在市場上受到了冷遇,直到降價後回到3K檔位才有所回溫。

沒法拉高定價也就意味著硬體成本將受到壓縮,新機配置只能去做減法,往後新品也會繼續陷入這種迴圈。所以在兩年後最新的K50系列上,影像硬體幾乎到了被忽視的地步,雖然它的價格依然誘人,但這種做法無疑主動放棄了大批有影像需求的使用者,同期的realme GT Neo3則剛好在影像上有所堆料,被搶走使用者在所難免。

高性價比還是“極致刀法”?紅米K50系列低價戰略難維繼

低價下沉市場最好也能全面開花

就筆者來看,紅米其實已經到了轉型的關鍵時刻,死磕低價已經開始限制它的自身發展。拿早些年具有同樣品牌定位的榮耀來對比,在憑藉Magic系列轉型高階後,他們的產品線已經從起價799的X系列鋪到了近萬元的榮耀Magic V,產品生態更健全,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多,和紅米相比

兩家品牌給消費者的品牌印象

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在天璣新旗艦晶片單片價格高的情況下,紅米只能向周邊配置揮刀,進而影響到手機的產品力。如果紅米能有再高一些的溢價空間,能補齊金屬邊框、屏下指紋、新一代鏡頭等配置的話,對使用者使用體驗的提升絕對比常規效能迭代還要大。

此外,希望紅米也能走上利用自研技術打造出差異化賣點的道路,這次K50系列剛好趕上聯發科的技術突破節點,但並非年年都會有這樣的好時機。依靠晶片、螢幕等上游供應鏈提供的技術可以走得快,但不會走得遠,希望在以後的紅米釋出會上,能看到更多技術層面的突破,用創新為產品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