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後娃娃唱戲有“那味兒”,北侖“越劇奶奶”一字一字教

9月13日,北侖區小港街道紅聯社群的教室裡,穿著水袖的阿姨們傳遞出越劇柔美的唱腔。陳吉玲手把手教授著學員們,有些感慨:“沒想到,傳承越劇藝術這件事,我已經堅持了20年,感覺像做夢一樣。”

60歲的陳吉玲是謝墅社群戲曲隊負責人、“56小花”少兒戲曲社的志願教師。從2000年開始,常聽鄰居唱越劇,耳濡目染,她漸漸喜歡上了這門藝術,隨後便加入了新模、新政兩村合組的老年越劇團。“零基礎入門,第一次上臺表演時真的一點都不懂,下臺看回放,整個肢體都很僵硬,像機器人一樣的。”回想自己首次上臺的經歷,她覺得有點滑稽。

但陳吉玲並不服輸,她開始利用閒暇時間邊演出邊自學,也因此收藏了不少老唱片和碟片。“就照著名家們的影片一個一個動作分解來學,有時一個動作往往要重複迴圈無數遍,印象最深的是《狸貓換太子》中‘陳琳’一角,其中有一段跪戲,為了更好地與樂隊配合默契,反覆無數次地跪地,腰和膝蓋都出現了損傷。“

10後娃娃唱戲有“那味兒”,北侖“越劇奶奶”一字一字教

陳吉玲扮演的“小生”。

不斷堅持自學,陳吉玲“做戲文”越來越有樣子,也在當地漸漸有了人氣。在業餘票友的眼裡,陳吉玲的小生扮相十分俊美,一上臺就像換了一個人,相當有精神氣。

因為種種原因,陳吉玲所在的老年越劇團解散了,但出於對越劇的痴迷,陳吉玲萌生了重新組建越劇隊的想法。2006年,一支僅有5人的新模村業餘越劇團隊初具雛形。沒有啟動資金、條件簡陋,她便在家裡,專門騰出兩個房間作為“服裝室”,擺放越劇服和道具。“隊裡各項經費都是自己出,服裝、道具,布料都是去寧波各個市場找,自己找隔壁陳菊美阿姨做。”

在她的帶領下,在村主任陳如順的大力支援下。戲曲隊慢慢壯大完善,從原先的5人慢慢發展到30多人,陸陸續續排了20多場戲。只要村裡的老人們想看戲,她就搭臺唱戲。周邊的一些鄉鎮來邀請,她則帶著越劇隊不求報酬送戲下鄉。從劇目編排到演員從頭到腳的服化道、再到演出場地、車輛安排等逐一細節。陳吉玲直言,作為一個戲曲隊的負責人,每場演出都要耗費許多精力。記得有一次去大榭開發區演出,臨開場舞臺字幕機卻壞了,當時急得她顧不上吃飯了,立馬趕到現場。一直到解決問題,心裡的大石頭才放下。因為精神壓力大,陳吉玲的睡眠質量從組建戲曲隊後一直不太好。

“也有人問過我這樣不求回報、耗費精力為了什麼?可我就是喜歡!一想到老人們想看戲的時候有戲看,他們拉著我的手開心地說,‘最喜歡看吉玲做戲文!’我覺得一切都很值得。至於花出去的錢嘛,每個人愛好不同,就像有些阿姨喜歡旅遊,那我不喜歡旅遊,就把這筆錢花費在我最喜愛的戲曲上,同時還能讓一些喜歡越劇的老年人開開心心,那不是很好嗎!”她說。

10後娃娃唱戲有“那味兒”,北侖“越劇奶奶”一字一字教

陳吉玲介紹她的“寶貝”。

在傳承越劇藝術的這條路上,陳吉玲一直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她希望讓更多喜歡越劇的人加入進來,從而更好地傳承戲曲文化。2012年,轄區內開設了“少兒越劇班”每週節課,供孩子們免費學習,並邀請陳吉玲給孩子們上課。得知訊息後,陳吉玲很激動。

10後娃娃唱戲有“那味兒”,北侖“越劇奶奶”一字一字教

陳吉玲教孩子們唱越劇。

“越劇要用浙江嵊州方言來唱,否則就沒味道了。”陳吉玲舉例說,“我”念成“瓦”,“人”的發音類似“神”。為了讓說慣了普通話的孩子們咬字準確,她一個字一個字地教,非常有耐心。從唸白,到練習手勢、身段,孩子們也興趣濃厚,學得津津有味。陳吉玲這一堅持,就是8年授課,越劇班的孩子們因此親切地稱她為“戲曲奶奶”,她的戲曲學生達到50餘人。

學期末,孩子們在舞臺上表演經典選段《紅樓夢》,唱腔有模有樣,臺下掌聲此起彼伏。舞臺後,有孩子拉著陳吉玲的手說:“奶奶,越劇真好聽,能當一個‘小小戲曲傳承人’可真自豪啊!”每每這時,陳吉玲就會覺得百年越劇傳承有希望,而希望就在眼前的這些“10”後身上。

時下,她每週固定時間要到紅聯社群上課,來報名的四五十個學員都是越劇愛好者。每天,她都在備課上課中忙得不亦樂乎。她意識到,傳承越劇僅傳授表演技巧遠遠不夠,還要用精神的力量感染人,形成團結、友愛、和諧的社會氛圍,這樣更有助於戲曲文化的傳承。

2013年、2014年,陳潔玲接連被小港街道評選為“優秀文化志願者”。2019年,她被評為第二十三批“北侖好人”、北侖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協會先進個人。今年9月初,陳吉玲又入選了第三十六批“北侖好人”候選人名單。她說:“我會繼續前行在傳承越劇藝術的這條路上,等待下一個20年。”

【來源:寧波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