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資料人學習平臺上線了:www.shujurenclub.com

資料人學習平臺上線了:www.shujurenclub.com

資料人學習平臺上線了:www.shujurenclub.com

遊走B端嘗試toC產品人;

尋找複雜問題簡單化處理思路方式;

“資料人創作者聯盟”成員。

德魯克《成果管理》一書中提到“書上沒有知識,書上只有資訊,知識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動中運用資訊的能力。”如果所學知識無法得到實際有效應用,透過行動或案例得以驗證,就談不上學會,所謂的掌握、精通只不過是簡歷上的表述。面對焦慮驅使,強行給自己灌輸無窮無盡的書籍、文章和課程,希望有東西能堅持下來,最終成效甚微,收穫的不是知識,而只是一堆雜亂的資訊,讀了就忘。不知不覺演變成

作者介紹

一個完整的學習

週期,應當包括

@完結

“食知動物”。

兩大環節。吸收是前提,重點在於增大知識傳達的資訊流頻寬,保持專注度和理解思考的靈敏性,提高知識的轉化留存,為後續的提取運用做準備;提取是目的,重點在於構建個人知識網路,知識不應被孤立儲存,而是搭建不同知識資訊間的連結關係,在需要時能夠快速簡單地將相關知識點一併提取而出,增大知識可用之處,降低遺忘機率。

學習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為獲得資訊或追求愉悅而閱讀(小說文學,時事點評等),憑我們的閱讀技巧才智即可融匯貫通;另一種是為增進理解而讀(實用型泛知識,自身專業知識等),內容水平比我們現有認知高出一截,需要投入理解消化。本文所介紹的方法更多適用於第二種型別的閱讀,閱讀吸收不是知識掌握的結點,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根本,吸收服務於提取,提升提取致用效果需要創造更多的致用訓練。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吸收

提取

01

學習追求知識內化,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需要摒棄以閱讀量來自我滿足的虛榮感,遮蔽他人“超強”閱讀效率所帶來的焦慮感。不同讀物型別所需使用的閱讀技巧不同,投入理解程度不同,實用型書籍與泛娛樂爽文類的閱讀完全不可一概而論。

《認知覺醒》書中提到

吸收

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數,那麼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

1.改變數導向

學習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哪些是當下自我需要重點精進的地方,並且我有能力理解掌握,外界環境支撐我能夠學以致用。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例如,在很多產品經理都在學習PMP等相關知識時,我們也大可不必隨波逐流,除非是有考證或者跳槽打算,有些公司並不適合精細化敏捷的專案管理,或者流程規範是一件很難推動的事情,而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中得不到有效使用,無法結合實際思考,得不到及時反饋,就非常容易遺忘。該方面內容就不是當下迫切需要學習的,或者學習可以不用過於深入,分週期階段循序漸進,從能最大改善當下狀況入手,例如先聚焦於如何更好做好需求把控。

,部分與現階段不太相關的內容也可以跳過閱讀,後續再考慮填補,只要有一個點、一句話觸動了自己,並讓自己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沒有白讀。

學習可拆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專注模式,在於資訊吸收;一種是發散模式,在於啟發思考。當閱讀一個超出自身已有水平內容時,需要我們在兩種不同模式之間來回切換,專注維持吸收效果,發散觸發想法思考,以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

資訊的閱讀攝取好比網路資料傳輸,傳輸過程需要佔用頻寬,而頻寬通道空間有限,如果僅僅只是依靠大腦記憶,不久就會造成堵塞,影響新資訊的吸收,或者為保持新資訊的吸收主動釋放腦容量空間,之前“掌握”的內容就會被拋棄遺忘。並且大腦空間也並非完全是用來儲存,還需要部分空間用於運轉思考,如果儲存空間佔用過大會導致思考運轉宕機,閱讀過程缺少對應的理解分析,就會淪為上文所說的“食知動物”。閱讀需要保持專注也需要保持思考的靈活性。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觸發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後續知識的提取致用,儲存再多,提取不出來也是白搭。閱讀大都只是理論概念,需要透過抽象再具體化的過程把想法從上下文中剝離出來,才能完成知識內化,加深理解,方便將知識點運用到實際情境中。將想法筆記寫下來就是在釋放大腦儲存壓力,為新知識的吸收和思考騰出空間,給予大腦思維更大的活動空間,在筆記的過程中將其具體化、場景化,才能提高知識留存率,不然就很容易被遺忘。

筆記不應該單單只是對有啟發的內容進行標註、摘抄,或者直接圖片擷取,需要先理解提煉出重點記錄,相比細節更需要關注重點,提取關鍵詞是在對資訊進行壓縮,方便調取回想,思考後續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現該條筆記並將其提取運用,透過什麼線索能夠快速找到該條筆記。知識內化,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述記錄,理解上下文語境,可增大與知識資訊間的摩擦,才能後續高效回想。提取大都是在為一個待解決問題尋找答案,追求問題處理效率,倘若只是粗放的標註摘抄必然會導致回想內容篇幅過大,即使能夠模糊回想起之前有接觸過該方面的內容,也需要再次從繁多的筆記中一一找出,效率更低遺忘機率更大。

不少情況下我們也無法在閱讀完一段話的第一時間就能精確地對資訊進行處理,就能有透徹的理解,聯想出相關的使用場景,思考是有成本的,特別是在碎片化的閱讀場景,容易受周圍環境限制無法深入思考。這裡倡導為建造一個“

閱讀的根本目標是改變,不用在意能不能記住書中的所有內容

”,為那些無法第一時間處理的筆記提供儲存的地方,不用太過於倉促斷定是否有用,不放過任何一絲靈感閃現的機會,不佔用過多的思考時間,先存下來使能夠保持學習吸收狀態的流暢,定期再對“中轉站”進行處理歸檔。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2.專注與思考靈活

筆記中轉站

通常我們會對所學的資源內容建立一個筆記資料夾,而這一做法會導致隨著學習“任務”的完成,資料夾就被“封存”,相關知識點難以有迭代精進的機會,回想查詢也變得困難。或者學習了同一知識點的多個不同資源,對該領域知識的認識依舊稀稀鬆松,依舊是人云亦云,未能深入綜合的理解消化。建立個人知識網路,目的就在於形成領域聚焦,不隨著任務的結束而終止,而是形成一個持續增長,能力進階的過程。

當我們去學習一個新領域知識,想要建立起該領域的基本認知,有個常用的方法是“二元學習法”,即選擇該領域針鋒相對的代表人物進行深入瞭解,便能對這一領域有綜合的初步理解。如果無法融合理解不同觀點,思考不同觀點間的關聯,就無法綜合全面看待問題,也無法挖掘出觸發觀點差異的誘發因素,有時候導致觀點差異並不是認知上的巨大反差,而只是微小細節上思考方式的不同,一旦攻破了該差異導致的根本原因,我們就能夠更加從容地選擇站隊方,建立更有根據性的自我觀點。避免知識孤立儲存就是為了建立不同知識點間的連線,便於發現不同觀點間的關聯。

“如果知識既不是被孤立地儲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學習,而是聚集在一個思想網路,理解新的資訊就變得更容易,提取資訊及其可用之處變得更容易。

3.避免知識孤立儲存

這是卡片筆記法的核心思路,卡片筆記法的核心是:一張卡片記錄一個主題(也可以是多個主題),不追求精準分類,不同卡片間建立聯絡,為不同想法碰撞創造機會。筆記應該是一個不斷增長的想法庫,讓舊認知與新知識相互交融,一條資訊可以成為另一條資訊的線索,並且一旦被正確的線索觸發,這些資訊就可以很穩定的被提取出來,這樣的資訊很難被遺忘。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筆記應該是流動的,不應該隨著一本書,一個影片的學習完成而結束。

知識記錄並不是等到我們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提取出來,筆記不應該一記錄就“封存”,需要再回顧整理和反覆檢視思考。大腦更偏愛生動具體的、與自我產生共鳴的想法,而那些抽象的、聽起來不順耳的觀點會被置之腦後。而所謂的被正確的線索觸發即可系列提取出相關資訊,當我們會選擇性遺忘部分觀點時,該線索就很難觸發,筆記很可能就會被一直雪藏,日常的回顧也不可小覷。記錄不是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思考。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02提取

一直以來我們都會被“教育”學習需要有輸出,將所學內容講述給他人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顧慮於自己輸出的觀點沒有形成獨特見解,對於其他人沒有太大的閱讀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創新並不是顛覆性的結果,多半是在正確方向上小改變的結果,屬於二次創新。在看似相似的概念間發現差異,或在看似不同的想法間發生聯絡,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或者不追求觀點立新,而是在某一觀點上形成個人親身經歷的覆盤總結。聽眾不同對內容要求不同,需先卸下輸出的心理門檻。

輸出能夠創造出更多的提取機會,梳理個人思路,理解更廣泛的含義,更能達到學習效果。擺脫看完覺得很有道理,但實際不知如何運用的境遇,或者等到實際運用時才發現疏漏百出。當採用了卡片連線的筆記結構,想要輸出的內容結構並不是面對一個空白文件毫無頭緒,並不是靠規劃出來(定主題-分論點-找資料),而是湧現生長出來(某一主題下已有清晰的脈絡結構),透過不同知識點間的融合碰撞,像樂高一樣拼接。

學習動力來源於外在和內在,外在是獲得關注和認同,內在是激發好奇心。輸出是獲得外界關注的最佳方式,即我知道,但我不講別人怎麼知道我知道。而當我們以輸出為目的去學習時,就會開啟任務式學習狀態,能夠更好地保持注意力。為了輸出就會形成知識領域聚焦,會尋求不同作品間的異同點,而變化和對比可以激發學習好奇心。輸出為知識創造致用場景訓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方便後續的實際使用。

02

提取

1.加強日常回顧

2.輸出創造致用訓練

即使有好的學習方法,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保持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不是不想學,而是學不下。上文所講的學習動力——被關注和好奇心,說到底都是在為自己創造出積極情緒。學習習慣養成並非是靠意志力,而是為自己創造持續的積極情緒。拉伸區能力成長法則指出,學習應該是讓自己處於舒適區邊緣,所學內容難度與現階段自我差距過大,容易產生焦慮、畏懼;所學內容少有提升的啟發,則會感到無聊,走神。舒適區邊緣則是對現階段的自我既有挑戰又能給予成就感的,這一挑戰是稍作努力即可完成,能獲得正向反饋激勵的。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先前感覺自己在實際工作中對於需求分析不夠嚴謹,於是想系統學習下相關的分析思路,而對於非入門產品人員學習通用產品方法論(基本都會涉及到需求分析)總感覺基本都是泛泛而談,受啟發內容少,難以提上興趣。而對於一個沒有軟體工程相關技術背景的,學習專業性要求不低的類圖、用例圖的繪製(對我而言),對圖例的使用場景還不夠理解,看得一頭霧水,且難以立即實際運用,打擊了學習積極性。最終選擇了介於兩者之間的徐鋒老師的《有效需求分析》,涉及分析框架與思路模型,產品理論與技術要點相結合,很受啟發激起了閱讀興趣,既有挑戰但這一挑戰又是現階段可以越過的。

03

對於學習我們很容易就有階段性的心血來潮,然後給自己定下學習計劃目標,很多時候也就堅持了幾天。很多人一開始就會給自己設立諸如每天學習一小時的“宏大”目標,這一目標對部分人來說確實不難,但對於沒有長期閱讀習慣,沒有太多自由時間的打工人而言,這是一個偏高的行為門檻。行為難以持續性的有效完成,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進而放棄堅持。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從微習慣開始,先設定10-20分鐘的微小目標,小目標完成難度低更靈活,可以有更高的完成度,可以免於外界因素的干擾而中斷(加班、勞累等時候)。積極情緒對於習慣養成至關重要,先借助微習慣養成長期習慣,學習效率會隨著學習的堅持而增強,在微習慣上再逐步增大學習強度,實現習慣的生長。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參考來源:

產品沉思錄《何謂常青筆記》

申克·阿倫斯《卡片筆記寫作法》

周嶺《認知覺醒》

B。J。福格《福格行為模型》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怎樣讓學到的記得住,用得上?

想了解更多資料知識也歡迎看,

習慣

寫的

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