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口號子,龍吟虎嘯

磧口號子,起源於黃河磧口號子,劃筏行船漕運,劃筏扳船的艄公們,為了協調動作,統一節奏,由初期的簡單吆喝,逐步演變為有領,有和的行船號令,故又稱磧口艄公號子。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吸收當地民歌、民謠、民間音律,形成一種獨特的黃河流域傳統民間音樂。磧口號子,指引著黃河行船,黃河行船帶動了黃河河運,黃河河運成就了磧口的繁榮。

磧口

磧口的繁榮,來自黃河的河運,河運主要靠的是船和筏。船是木船,筏是皮筏。黃河兩岸的人們,以劃筏行船為生。每當船筏路過時,遠遠的就傳來船工們吆喝歌唱的“磧口號子”。磧口號子,最具代表性的是磧口鎮高家塔村。高家塔村是黃河東岸的一個小村莊,位於磧口古鎮黃河上游12公里。據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臨縣誌》記載,高家塔村是臨縣黃河古代十渡口之一。

磧口號子,龍吟虎嘯

磧口船工

磧口號子,盛行於臨縣黃河沿岸船運,臨縣境內涉及磧口、叢羅峪、曲峪、克虎、八堡等5個鄉鎮,黃河河道全長100餘公里。流傳於黃河中流晉陝峽谷,上至河曲,下至禹門。主要有興縣、柳林及陝西吳堡、佳縣等。

磧口號子,具有協調與指揮的實際功用,為了統一勞動節奏,鼓舞勞動士氣,協調勞動動作,調節勞動情緒而唱。領唱高亢嘹亮,振聲呼喚,極具號召力;和唱吶喊如雷,鏗鏘振奮,極具合力。黃河號子,源遠流長,歷史久遠,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船工的艱辛勞動和生活,而且孕育著黃河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集吆喝、吶喊、歌唱、音律於一體,既抒發情感,又震撼號令,還能激發群情,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集體合作,科學學術研究價值。

磧口號子,龍吟虎嘯

2013年1月,磧口號子由呂梁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磧口,是呂梁山中,黃河邊一座古鎮,山西臨縣的一個古渡口。古時候,黃河下游兇險,上游來往的船隻,往往在磧口停泊轉旱路。磧口古鎮,位於山西省臨縣城南50公里處,依呂梁山,襟黃河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內的西灣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西灣城堡,距離磧口不遠,有明清時期古建築群,和黃土高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黃河由北而來,湫水從東而至,臥虎山橫亙鎮北,黑龍廟雄峙河東,山環水抱,陰陽交會,山的氣勢,河的雄渾,形成了“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

釋出:中國經貿融媒體中心

責編:明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