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朱元璋一共給34人賜下免死鐵券,但是能善終的只有2人,很不幸李善長並不在這兩人之列。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誅李善長三族。76歲的明朝開國功勳李善長抱著最後一點希望,手持鐵券丹書,以求免於一死。然而終究只是奢望罷了,包括李善長自己在內,妻女弟侄七十餘口,無一人被保住,全部被冤斬。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兒女婿,也即公主和駙馬(李祺)。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有人說朱元璋嗜殺殘暴,心中只有小家,沒有國家,關於這點我不做評論,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百姓是極好的,締造了洪武盛世。一代帝王的是非功過,不同人自然有不同的觀點。

言歸正傳,開國功勳李善長為何手持丹書鐵券,還是下場淒涼呢?其實看看其他人就知道了。

狡兔死,走狗烹,免死丹書獲得者,下場大多悽慘。

朱元璋一共給臣子賜下過34枚免死鐵券,包括李善長在內的6位公爵6枚,28位侯爵28枚。免死鐵券顧名思義就是能免去死去的鐵券,可這34枚鐵券的獲得者,下場一個比一個慘,最後只有湯和與華高得以善終。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其中大部分都是以謀逆罪論處,比如本文主人公李善長。這就是朱元璋的“精明之處”了,他在製作免死鐵券的時候,是定了紅線的,謀逆大罪不在免死範圍之列。

另外有兩人雖不是以謀逆罪論處,但也極其悽慘。

第一位是朱亮祖,明朝開國將領之一,封號永嘉候,曾被賜免死鐵券一枚

因魚肉百姓被人告發,朱元璋在派人瞭解真相後,大為惱怒。老朱本想直接將他處死,可礙於免死鐵券,於是想了一個辦法。

死罪可免,那就活罪難逃唄,老朱下令對朱亮祖父子倆用刑,用鐵鞭狠狠進行抽打,結果兩父子捱了幾下就死了。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他們死後,以侯禮下葬,朱元璋親自為他寫祭文。中間還寫到,朕對朱亮祖的所為太過生氣,對他們抽了幾鞭,結果下手太重人死了。總而言之,就是一時失手,打死是個意外,誰還敢責怪皇帝呢。

在朱元璋口裡,朱亮祖罪不至死,卻故意下死手,還親自為其寫祭文,這真的是殺人又誅心呀。

第二位是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開國“六王”之首,手握重兵,也握有免死鐵券一枚。

關於徐達之死歷史頗有爭議。《明史》記載他是病死,野史記載都就比較有意思了,有說是被毒死的。王文龍所著的《龍興慈記》最為離奇,甚至電視劇中都有所演繹。朱元璋認為徐達威脅很大,想處之而後快,但徐達並沒有謀逆之罪,沒有好的理由。後面徐達背後長瘤,不能吃鵝燒鵝,朱元璋偏偏賞賜一隻燒鵝給他。徐達自然不敢拒絕,吃完之後便全身潰爛而死。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至於關於徐達之死記載的野史,為何受眾人很多,還是跟老朱誅殺太多功臣有關吧。

說回李善長,那麼多擁有免死鐵券的開國功勳最終並沒有免死,李善長的那塊自然也救不了他。總之一句話,免死鐵券最終歸屬權在老朱那裡,他想怎麼玩那就怎麼玩。

縱然伴君如伴虎,可李善長卻是有著“明之蕭何”美譽的,智慧無雙的他晚年為何會如此悽慘呢?這跟他的經歷和後期朝堂的表現有很大關係。

李善長的功績

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那批人,是個文人,一肚子的安邦治國之策,朱元璋在見到李善長的第一面,兩人便相談甚歡。朱元璋認為李是個有才能的人,可堪大用。而李善長也認為朱是個可追隨的

明主

,未來可期,兩人一拍即合。從此李善長一心一意跟隨朱元璋,主要負責“管家”的事務。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他主要做過三件事情:一是在他剛投軍時,用劉邦的典故激發了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雄心;二是他一心一意幫助朱元璋治理後方,糧草和軍需物資供給安排得妥妥當當;三是他善於調和內部矛盾,激勵人心、維護團結。這三件事讓他在朱元璋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畢竟後方安穩才能保證前方無所顧忌。

事實證明,他們彼此的眼光都十分毒辣,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坐上

九五至尊

的寶座,而李善長也功勳卓著,成為文官之首,被譽為“明之蕭何”。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按理說,從小就喜歡讀書,通曉典故的李善長應該知道激流勇退的道理,他也確實這樣做了,可後面還是貪戀權力,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抓到把柄,以謀逆罪處死。有三件事是他被奪命的導火索:

1。 提拔胡惟庸,埋下致命禍根

胡惟庸和李善長是老鄉,在天下大定之前, 胡惟庸一直在李善長的提攜下快速高升。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胡惟庸獲得了一個職位—參知政事,也就是丞相的副手,明顯李善長這是在培養接班人呢。李善長退休前將胡惟庸直接推薦給朱元璋,因為能言善辯,能力出眾,胡惟庸很快就平步青雲,最後官拜宰相。

隨著官越做越大,他也知道位極人臣的風險是很大的,所謂槍打出頭鳥,將來若是皇帝要清算,他第一個跑不掉。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秉著法不責眾的想法,他開始拉攏大量官員,一來是壯大自身,二來皇帝將來清算的時候,總不會全殺了。

急劇膨脹的實力讓他愈發不安,一方面是對權力的渴望,一方面又害怕被權力反噬,這種矛盾的想法讓他動了歪念頭,那便是謀反。

當時李善長雖然已經退休,但他曾作為淮西勢力之首,門徒同僚眾多,影響力依然巨大。於是胡惟庸把目標放在了李善長身上,承諾若是事情成功,便將淮西之地給他,並封他做王。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這時候,李善長的性格弱點就暴露出來了,作為忠臣,他應該第一時間是將事情報告給朱元璋,可他並沒有。因為胡惟庸不僅是他提攜的老鄉後輩,自己的侄子還娶了對方女兒,二者有姻親關係。另外,這件事給兩人搭橋引線的是自己弟弟李存義,如若告發,弟弟一家便要出事。他是個護短之人,告發的事肯定做不出來,於是對後來親自遊說的胡惟庸說了句:我已經老了,我死後,你們好自為之。

這件事為後面李善長被判謀逆之罪,埋下了致命禍根。

2。 調兵私用,濫用人情

李善長在退休期間,還幹了兩件作死的事情。

第一件便是借兵私用,洪武二十三年,在崇明島上住著的李善長想要蓋一座新房子,本來嘛,李善長一個大富翁找個工程隊建房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他偏偏要去老朋友湯和那裡借來300士兵,為其建房。

要知道,朱元璋半生戎馬,對調兵之事那是十分敏感,而他又是多疑之人,李善長此舉顯然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第二件便是為親戚求情,還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一個親戚丁斌,因為犯案被髮配邊疆,李善長知道後,護短的弱點又發作了,提筆就給朱元璋寫了一封求情信。

其實作為一個長輩,為後輩求情實屬人之常情。可在多疑的朱元璋眼裡,這是在干涉朝堂,借自己的影響力辦私事。於是,這份求情信徹底地激怒了朱元璋。

他下令重審李斌,在嚴刑拷打之下,供出了李存義和胡惟庸曾經來往的事,後透過李存義又知道了當初李善長包庇胡惟庸叛亂的事。

就這樣,朱元璋終於將屠刀伸向了李善長,定了他謀逆之罪,誅其三族。

3。 皇權鞏固的需要

文官不像武官,最愛玩弄權術,搞黨派之爭。李文善能做到文官之首,又豈是簡單的人物,不深諳人心,不會左右逢源又怎麼可能做到。洪武九年,朱元璋更是將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的長子李祺,李善長和朱元璋成了親家。

這樣一個人物最後迎來的卻是被判謀逆罪,被誅滅三族的結局。他自己有問題不假,但僅僅是這樣嗎?

很顯然並不是,李善長根本沒有謀逆的必要。

首先,李善長早已位極人臣,官拜宰相,爵位更是登頂,死後被封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其次,雖然李善長和胡惟庸是親家,但畢竟是侄兒結親,哪有兒子和朱元璋結親的關係重要。從各個方面講,李善長都跟朱元璋更親一些,他沒必要去做一件冒著天大的風險,卻獲得一個同等待遇的傻事。

在李善長死後第二年,有人上奏為其鳴冤,朱元璋卻並沒有懲罰此人。顯然朱元璋內心是門清的,他之所以如此趕盡殺絕,除了李善長犯了忌諱外,更大的原因是為了鞏固皇權,為兒孫鋪路。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下令滿門抄斬?

有一件事很好地反映了朱元璋的這種心態:

當時朱元璋因誅殺功臣人數太多,導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太子朱標不得不求見朱元璋,勸說朱元璋手段溫和點,不要再傷了朝廷和氣。

第二天,朱元璋找了一根長滿刺的樹枝,丟在朱標面前,讓他徒手去撿。朱標面有難色,於是朱元璋立馬說到:“只要將上面的刺除掉,你就可以撿起來了,我現在殺大臣,就是為你消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