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印和朱文印有什麼區別,各自特點是什麼?

1,印章蓋在紙上,文字是白色的,就是白文,也叫陰文;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劃,直畫不直,筆畫粗細不勻,篆法結字富有天趣。碎切刀法波磔前進,似離而合,使印文線條別具浙派風格的渾厚金石韻味,於大氣平正之中顯天真,從而形成了靈動而又朴茂剛健的印章風格。

這種風格是白文印的規範,多用減筆漢篆及簡體篆字,並參用隸法入印。要提及的是近代篆刻在有段時間是受到一些侷限的,例如用字,要求必有出處,但是對於一些新生字,亦應該有靈活的處理,既不要刻意從古,亦不要刻意求怪求異。

2,文字是紅色的印泥,就是朱文,也叫陽文。刻朱文印與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筆劃、印邊,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最後收拾印邊,剔去筆劃、印邊之外的殘留部分。印不必刻得過深,刻刀須緊貼筆劃,否則刻成鈐出後令人覺得白文變細,朱文變粗。

朱文印源於漢魏晉代的方細朱文印,明代已經十分流行。印文多用漢篆參以隸意,並適當地加以簡化。印文中的圓轉之筆作成約四十五度的斜角,方而不板。很容易出現板滯的缺陷,亦容易出現單薄輕浮之姿。

3,白文印與朱文印“虛”與“實”的界定

在朱文印中,線條是朱文的,“實”的,留空是是空白的,“虛”的;在白文印中,線條是白的,留空(也即留紅)是朱的,“白”就是“虛”,不同的是,白文印的線條又正是內容所在,因此,白文印的線條從某種意義上又是“實”的(因為他是內容),白文印的虛實關係相對來說,要比朱文印較複雜一些。因此,“計白當黑”這句經常提到的章法原則,在白文印創作中更為重要。

4,邊框對朱文印、白文印印章形式的影響

朱文印除少量無邊印外,都有一個朱文的印邊。這個印邊對印面內容起著團聚作用。不管印文如何寫,是何種狀態,線條如何分割空間,最終形成的留白的形狀如何,印章的邊框都可以把內容收攏成一方印章的形狀。因此,朱文印的“留白”基本不影響印章的形式美,相對來說,印文形式書寫的自由度相對較高。

白文印中,戰國時期的璽印到秦印一般有邊框,其作用當然也是團聚印面,使不規整的文字(指戰國璽印中的六國文字類)和有長垂腳的文字(早期的摹印篆)形成的不規整的留紅得以團聚,以保留印章特有的形式美。後期的西漢漢白文印邊框自然形成,再到東漢滿白印式出現,白文線條在印面自然形成窄窄類似朱文印的細邊框,在視覺上,也足以起到團聚印面的效果。

5,白文印“留朱”與朱文印“留紅”的視覺效果影響

白文印的留朱,因為色彩是紅的,視覺上“留紅”同樣是“實”的,也是視覺重點,其視覺效果不亞於白文文字線條;朱文印的“留白”,是實實在在的“虛”,因此,朱文印的視覺重點在文字線條上,“留白”的形狀對視覺影響較小。

無論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儘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寫的筆意。

擴充套件資料:

幾種印章的具體用法:

起首章:如果是書法作品,應鈐在右邊第一行的第一、二字之間的右側,或第一字的右側並稍高於字頭。國畫,如題款在右上角,與書法同理;如題在畫的左邊,或其它地方,此印應省去不用。此印以長方、圓、橢圓為宜。

壓角章又稱押角章:只用在畫上,是畫中最大的印。只能鈐在畫的左或右下角。一幅畫只能用一次。與起首章成對角呼應,二者不能上下成一直線,否則整幅畫重心向一邊傾斜。

姓名印是鈐在落款下面,書畫同理(一到二枚,不宜太多)。如落款是有姓有名,可只用姓或名章。後面次序是字號印、年齡印、齋館印。齋館印可當閒章使用,但要取正方形之外的形狀。姓名印不可作閒章使用。

邊印也就是閒章,鈐在畫的左、右兩側。如左右都用,不可平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