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繼8月讀完10本書之後,又立下了9月讀10本書的 flag,馬上月底了,月底前跟大家交個差,分享一些閱讀心得。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圍城》

《天才職業者訪談錄》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生命的單行道:

程浩日記

01《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17歲之前從來踏進過教室,27歲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如果你是想要看到學霸的崛起之路,那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

比起《風雨哈佛路》的莉茲,塔拉雖然在完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但這家人的生活方式著實怪異,與常人格格不入。

我和父親看著神殿。他看見的是上帝,我看見的是花崗岩。我們面面相覷。他看到一個被詛咒的女人,我看到一個精神錯亂的老人,確實因為他的信仰面容盡毀,卻仍得意揚揚。我想起桑丘·潘沙的話:遊俠騎士就是一會兒捱揍,一會兒做皇帝。

父母視女兒背棄信仰、追求學術為異類,女兒為父母追求信仰失去常識理智而感到疏離。

塔拉不禁發出感慨:

“當生活本身已經如此荒唐,誰知道什麼才能算作瘋狂?”

患有躁鬱症的父親是一個很矛盾的角色。

當他處在抑鬱狀態下的時候:

聖誕節後,爸爸似乎像洩了氣的皮球,整個人垮了。他不再談什麼雪球,然後連話也懶得說了。他的眼神越來越暗淡,最後完全失去光彩。他走起路來耷拉著肩膀,胳膊軟弱無力,好像有什麼東西抓住了他,把他往地面拖。

就在這時,母親宣佈我們要亞利桑那州。她說爸爸就像一株向日葵,會在雪地裡凍死,來年二月需要把他帶走,種在陽光下。

他一連兩天保持著這個姿勢,睜著眼睛,一句話也不說,宛如那乾燥無風的炎熱沙漠中的一株灌木般禁止不懂。

當他處在狂躁狀態下的時候:

他周圍的氣氛充滿了火藥味,一觸即燃。

爸爸朝她轉過身來,唾沫四濺。“你為什麼總是站在她那邊?一個妻子應該支援自己的丈夫!”

我抬頭看著父親,看著他醬紫色的臉,看著他脖子上暴跳的青筋。

很快,他倆都大叫起來。爸爸像往常一樣,試圖關深處一般困住她,用狂怒來制服她,但這隻讓她愈加堅強。

當塔拉要離開美國去英國讀書時,父親臉上也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

“如果你在美國,”他低聲說,“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們都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要

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長期處於這樣在兩種極端情緒,塔拉在戀情中,也有著強烈的自卑和羞恥感。

第一段戀情:查爾斯

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愛情或者友情,而是我自欺欺人的能力:相信自己很堅強。查爾斯知道我並非如此,因為我永遠不會原諒他。

我變得反覆無常,吹毛求疵,充滿敵意。我情緒失控,將我全部的野蠻的怒火、我對父親或肖恩的所有可怕的怨恨,都發洩到這個只是來幫助我的困惑的旁觀者身上。

我們在公路外的田野裡見了最後一面,我們身後是高聳的巴克峰。他說他愛我,但這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不能拯救我。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第二段戀情:尼克

(肖恩與埃米莉)婚禮後的一個星期,我狠心與尼克分了手。

說來慚愧。我從未與他談過我之前的生活,從未向他描繪過那個人入侵併毀滅我們共同的生活的世界。我本可以解釋。我本可以說:“那地方進抓著我不放,我可能永遠也無法斷絕與它的聯絡。”

這本將觸及問題的核心。然而我卻沉湎於過去

。現在再對尼克吐露心事,與他攜手走向未來已經太遲。於是我只能說再見。

第三段戀情:德魯

德魯已被一箇中東研究碩士項目錄取,和我一起來到了劍橋。我把我與奧黛麗的談話告訴了他。

他是我向其透露家庭資訊的第一個男朋友——真的透露了真相,而不僅僅是有趣的軼事。

在這三段戀情中 ,塔拉的態度從故作堅強,被看到脆弱後的暴怒,到嘗試吐露內心卻被內心的猶疑打敗,再到直面脆弱真相,毫不保留的分享。

塔拉心理防線的放鬆,在親密關係裡的成長,也反映著她正一步一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獲得了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正在飛往自己的那座山。

所以,我更寧願稱這本書為,一個學會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故事,學會和過去的自己和解,用知識和勇氣書寫自己新生活的故事。

詳戳:這個女孩如何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02 《圍城》

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沒有讀過《圍城》的人,大概也都聽說過這句話。但讀過《圍城》之後,留下印象最深的,還真的未必就是這句。

那些驚豔到我的句子,我分類整理成了筆記,

詳戳:《圍城》| 不愧是被譽為 “博學鴻儒”“文化崑崙”的語言大師

父親也是《圍城》熱衷粉,在我高中的畢業的暑假,還給我推薦了1990年由陳道明、葛優等人主演的電視劇版《圍城》。

可惜當時年少的我看不太懂,待如今看懂卻已不再年少。

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在事業圍城、婚姻圍城、人生圍城兜兜轉轉,破一座城,又入一城。

留學歸來的方鴻漸,遇見了四個女性角色: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她們分別代表了4段不同的情感經歷。

面對風情萬種的露水情緣,他貪婪;面對是任性虛榮的留洋女博士,他退卻;面對天真浪漫的白月光,他錯過;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將就。

從求學,到戀愛,到工作,到結婚,到生活,投機取巧、自作聰明、奸懶饞滑的方鴻漸,過得越來越被動,幾經周折回到原點,作繭自縛。

沒有老丈人的資助,沒有蘇文紈的襯托,沒有趙辛楣的舉薦,方鴻漸只是一個方鴻漸。

以看似“舔狗”角色出場的趙辛楣,則成為了最令我刮目相看的角色。他講義氣、明事理,懂分寸、有邊界、顧周全。

雖然因為蘇小姐和汪太太栽了兩次跟頭,但做事坦蕩磊落,能全身而退,

善於自我解脫,每到一處,都開闢了自己的新生活。

不管我們每個人面臨著怎樣的人生圍城,或許從這兩個人身上,能獲得一二啟發。

03《天才職業者訪談錄》

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我們每天在川流不息的車海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游走,可有想過與你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是什麼職業,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這本書採訪了10個職業者(DNA鑑定師、警察臥底、傳銷解救師、120排程員、配音導演、隕石獵人、整容顧問、睡眠醫生、流浪漢社工、遺體美容師),有不少我甚至是第一次聽說。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醫和遺體美容師,而且這兩個職業的受採訪物件都是女孩。她們有的見過滿是蛆蟲高度腐敗的屍體,有的經歷過遺體坐的驚悚時刻,有的參加過海嘯救援行動。

她們的工作經歷,令我大開眼界、大為震撼,有恐怖又搞笑的冷知識,有動人的溫情時刻,更有令人敬佩的職業素養。

在談到是如何突破對這份工作的心理防線的時候,法醫鄧老師說:

“儘管法醫這個專業不是我選的,但我就是那個幹一行就愛上這行的人…為了對得起這份職業,得把它幹好,這是一種職業榮譽感…這個職業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遺體美容師孫留仙說:

“這些年,接觸過將近三千具遺體…總之,工作之後接觸了各種各樣的遺體,心理防線自然就突破了。”

這倆姐們簡直酷爆了!

04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這本書讀完之後有感而發,寫了一篇讀書筆記,

詳戳:沒事別想不開做公眾號

文章發出後,有讀者在後臺給我留言 “Spenser 的公號已經取關了,太急功近利了”。依稀記得自己也有關注他的公眾號,但沒有找著同名賬號。

在搜尋過程中卻看到了另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Spenser 拆解報告 | 從月薪3000到日入百萬,他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2017年寫的,但拆解分析的很到位,簡要概括起來就是:

1.標籤穩定,跨界積累。

圍繞“職場”“金融”兩個標籤,透過線下見面、線上發展的方式,持續提供溫度基礎,積累人脈。

2.熱點文章,深挖人性。

“對於熱點,很多自媒體人都是就事論事——分析劇情、感慨人生;而 Spenser 的熱點文章,更多是思考熱點背後的人性,並尋求共鳴。”

3.面對負面,積極迴應。

給有水平的“噴文”打賞留言;加作者微信約見面聊;再寫一篇,闡述自己的觀點。

4.兩類圈子,放大價值。

依靠精準的定位、走心的內容,吸引形成三觀相近的粉絲圈;做活動、結交大咖好友圈。

5.手握技能,把握風口。

把“寫作技能+金融技能”作為事業起步的重要前提,把“公眾號風口+香港金融風口”作為事業起飛的助力。

拆解文章的作者勾俊偉的總結,也非常的好,不僅適用於觀察別人是怎麼寫公眾號的,也適用於思考觀察在其他方面,為什麼的有的人可以做得比自己好:

有些人,總喜歡看人家的結果,不喜歡研究人家一路走來的過程。

Spenser看起來只是一個“最會寫職場的金融大叔”,僅此而已;甚至有人可能會說:“憑什麼他能日進百萬,不就是寫公眾號嗎?”

實際上,拆解過Spenser,你就會發現,除了簡單的“寫寫寫”之外,對於風口、思考、熱點、格局、人脈,他都有著更加深度和獨到的認識。

05《生命的單行道:程浩日記》

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人永遠是一群被內心的遺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夾在生命的單行道上,走不遠,也回不去。”

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的“窺探”心理,作為一個日記愛好者,我也特別想知道別人都會記寫什麼。何況,這個人是程浩。

知道程浩其人,是他在2013年用“伯爵在城堡”這個知乎ID,在“你覺得自己牛逼在哪兒?為什麼會這樣覺得?”這個問題下的回答。

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讀程浩的文字,我汗顏,我羞愧,我驚歎,我動容。

這個20歲不到,自詡為“職業病人”的男孩,寫出瞭如此富有生命力的文字,展現了超出同齡人的從容睿智、豁達超脫。

然而,老天還是把程浩帶走了,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 2013年8月21日這天。我常想,如果他還在的話,現在已經29歲了。

9月讀了這10本書(上)

這本日記是程浩去世後,母親根據他日記整理的。全文十餘萬字,記錄了他十六歲到二十歲的生命光影。

在他的日記中,少有雞毛蒜皮、人生瑣事,更多的是對生命的自省與思考。程浩的風趣和真實,總能給浮躁煩悶的我,帶來一種強大而平靜的力量。

法國文學家托馬斯·布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You can‘t extend the length of your life, but can grasp its width。

儘管程浩已經離去多年,但不論過去多久,我始終會記得有一個少年,曾這樣認真努力地活過。